“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发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
| B.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
|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 |
|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
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幼苗。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 B.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适者生存 |
|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胚芽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在室温25℃下放置2天,下表显示实验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结果证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
| B.切去胚根、胚芽尖端的目的是排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结果的影响 |
| C.10-12~10-8mol/L的生长素溶液促进胚芽生长,大于10-8mol/L 的生长素溶液抑制胚芽生长 |
| D.10条一组的目的是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使实验获得较精确的结果 |
下面叙述可以描述“群落的丰富度”的是
| A.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 | B.海洋捕捞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 |
| C.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 | D.一座倒塌的寺院几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 |
下图所示苹果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激素变化情况,其中①是细胞分裂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④是脱落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结果 |
| B.乙烯只存在于成熟的果实中 |
| C.果实发育的各阶段中有相应的激素单独起作用 |
| D.脱落酸在果实的衰老阶段中含量最高 |
人工控制不同光照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
|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
| C.单侧光照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
|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