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可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工业上利用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甲醇。
(1)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 2CH3OH(l) + 3O2(g) = 2CO2(g) + 4H2O(g) ΔH=-1275.6 kJ/mol
② 2CO (g)+ O2(g) = 2CO2(g) ΔH=-566.0 kJ/mol
③ H2O(g) = H2O(l) ΔH=-44.0 kJ/mol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
(2)甲醇脱氢可制取甲醛CH3OH(g)
HCHO(g)+H2(g),甲醇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600K时,Y点甲醇的υ(逆) (正)(填“>”或“<”)
②从Y点到X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同学计算得到在t1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8.1mol·L-1。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
(3)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使用不同方法制得的Cu2O(Ⅰ)和(Ⅱ)分别进行催化CH3OH的脱氢实验:CH3OH(g)
HCHO(g)+H2(g)
CH3OH的浓度(mol·L-1)随时间t (min)变化如下表:
| 序号 |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 ① |
T1 |
0.050 |
0.0492 |
0.0486 |
0.0482 |
0.0480 |
0.0480 |
| ② |
T1 |
0.050 |
0.0488 |
0.0484 |
0.0480 |
0.0480 |
0.0480 |
| ③ |
T2 |
0.10 |
0.094 |
0.090 |
0.090 |
0.090 |
0.090 |
可以判断:实验①的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ν(H2)= ;实验温度T1 T2(填“>”、“<”);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① 实验②(填“>”、“<”)。
(4)电解法可消除甲醇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原理是:通电将Co2+氧化成Co3+,然后Co3+将甲醇氧化成CO2和H+(用石墨烯吸附除去Co2+)。现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模拟上述过程, 除去甲醇的离子方程式为 。

(6分)150℃时,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A8.8g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生成的混合气体缓慢通过盛有足量无水CuSO4的干燥管,干燥管中的固体增重10.8g,剩余的气体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试剂瓶中的物质增重8.8g,最后的气体缓慢通过盛有灼热CuO的硬质试管,硬质试管中的物质质量减少4.8g。请通过计算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有机物的分子式
⑵本题中,A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若A的结构满足下列条件:能和Na反应但不能和NaOH反应;能进行催化氧化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
有机化合物A~H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
链烃A有支链且只有一个官能团,其相对分子质量在65~75之间,1 mol A完全燃烧消耗7 mol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是;
(2)由F转化为G的化学方程式是;
(3)G与金属钠反应能放出气体,由G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是;
(4)①的反应类型是;③的反应类型是;
(5)链烃B是A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共平面,其催化氢化产物为正戊烷,写出B任一可能的结构简式;
(6)C也是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则C的结构简式为。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某高分子有机物
是由一种单体缩聚而成的,该单体的结构简式为。
(2)
的一氯取代物有种。
某混合物的水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Mg2+、Fe3+、Al3+、NH4+、Cl-、CO32-和SO42-。现每次取10.00mL进行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入足量NaOH后加热,收集到气体0.672L(标准状况下)
③第三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63g,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剩余4.66g。
请回答:
⑴.c(CO32-)=______。
⑵.K+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若存在,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若不存在,则不必回答第2问)。
⑶.根据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哪种离子是否存在?若存在,这种离子如何进行检验?______、__________。
现有A、B、C、D四瓶溶液,它们分别是NaCl(0.1mol∙L-1)、HCl(0.1mol∙L-1)、NaOH(0.1mol∙L-1)和酚酞试液(0.1%)中的一种。有人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把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各取溶液少许两两混合,据现象不同分成两组;
②取一组混合液,不断滴入另一组的一种未知溶液,根据现象不同可鉴别出A和B两种溶液;
③再取已鉴别出A溶液2mL, 滴入3滴未知C溶液,再加入D溶液4mL,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显颜色变化;
综合以上实验可知,A、B、C、D溶液分别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