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扶”的甲骨文(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突出搀援的手。“扶”字出现得这么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结伴劳作,人与人相互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相互扶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团结勤劳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中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鲁班“遇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哲学知识 |
B.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
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