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1)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 (填“左”或“右”)移动。
(2)调节好的杠杆,如图乙,用弹簧测力向上拉动杠杆使其水平平衡,若每个钩码重为2N,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
(3)如图丙,当弹簧测力计由M位置倾斜至N位置时,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变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序号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① |
1 |
20 |
2 |
10 |
② |
2 |
15 |
1.5 |
20 |
③ |
3 |
5 |
1 |
15 |
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_。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没有改变平衡螺母的位置从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小明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根据左边电路图测量并记录了如下表的数据:
小明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的2倍。你认为小明分析得出的结论可靠吗?_________。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
小乔和小丽在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 除了电源( 3V) 、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外, 还有可供选择的: A. 定值电阻 B. 小灯泡。
(1)为了完成研究需要选择器材 ( 填序号“A” 或“B”) ; 理由是:
(2)用笔画线完成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 你所选的器材在图中用接线板代替, 导线连线不能交叉) , 并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3)小乔通过实验得出了下表( 一) 中的数据, 请读出图中两表的示数, 记在表中最后一列的空格处。
表(一)
电压U/V |
0. 5 |
1. 0 |
1. 5 |
2. 0 |
|
电流I /A |
0. 05 |
0. 1 |
0. 15 |
0. 2 |
(4)小丽通过实验得出了表( 二) 中的数据, 并且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在电阻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少” 的结论。小乔观察并检查了小丽所连接的电路后,告诉小丽。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表( 二)
电压U/V |
0. 5 |
1. 0 |
1. 5 |
2. 0 |
|
电流I/A |
0. 25 |
0. 2 |
0. 15 |
0. 1 |
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_ .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L1的故障可能是 _ 或L2 _ .
(3)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 _ ,为什么?. _
(4)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_ .改进方法 _ .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利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来判断___________(选填“小球”或“木块”)动能的大小;
⑵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这是采用了 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物理问题。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
(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
(2)你是学习小组的组长,在检查小强实验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发现实验序号为_______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_______m;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你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实验序号 |
动力F1/N |
动力臂L1/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1 |
2 |
0.3 |
l |
0.4 |
2 |
1 |
0.4 |
2 |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