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 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 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 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4)乙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 气候。
(5)我们家乡属于右图中三种季风气候的 气候,家乡的夏季降水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受 。(填字母)
A.台风的影响 B.纬度位置的影响
C.季风的影响 D.地形的影响
读黄河流域(图1)、长江流域(图2)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长江、黄河的流向可以判断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是________。
(2)两条河流中无结冰期的是________,含沙量较大的是________,汛期较长的是________。
(3)一般来说,河流对流域内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请任选一条河流,简要叙述其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贡献。(至少三点)
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极具创新力的地区。两地区的发展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读图,完成问题。
(1)从农业看,两地粮食产区地形以_______为主,气候均为_______气候,利于种植业发展。但两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相同,京津冀地区春季降水少,农作物需水量大,易发生_______;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
(2)从交通运输看,两地都为沿海地区,不仅可以通过_______运输,加强彼此的海上联系,还可以通过_______铁路线加强陆上联系。在各自区域内,部分城市实现了“同城效应”,这主要借助于发达的_______。
(3)两地经济发展极具创新力的关键因素是依靠当地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产业聚集地区。
提起内蒙古,人们会想到一望无垠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浩瀚的大漠,奔流不息的黄河,俨然一座天然的山水画廊。读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并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的温带地区,2008年内蒙古森林面积达 亿亩,居全国第一,林木蓄积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材料二:塞罕坝地处内蒙古东南,约300年前,该地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20世纪50年代,该地则呈现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此后,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从荒原沙地到青山绿水的荒漠化逆转。
(1)内蒙古广袤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的_______(地形区)。
(2)内蒙古东西狭长,从东到西可以感受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依次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塞罕坝实现了由荒原沙地到青山绿水的生态改变,为此,人们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4)图中甲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尽管年降水量小于_______毫米,但人们引_______水灌溉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区。
青藏地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有苍凉、荒芜的生命禁区,也有繁荣、富庶、生机勃勃的河谷地区。读青藏地区地形图,完成问题。
(1)三江源地区在普通人眼中宛若“生命禁区”。请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
(2)三江源地区又被称为“生命之源”,孕育了长江、黄河和_______等许多大江大河,江河最初的水源是_______和_______的融水。
(3)雅鲁藏布江中游集中了西藏 的人口,这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相对较_______,气温较_______,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4)那曲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平均海拔超过 米,当地人说,“那曲一年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里的民居多有尖尖的屋顶,原因是_______。
地图、图表是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渠道。让我们利用下列材料,走进南亚,认识一个不同的区域。
材料一: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印度人口增长统计图
(1)据图,南亚大部分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_______洋之间,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
(2)南亚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地,中部为广阔的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平原,南部为低缓的_______高原,南亚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
(3)南亚气候类型以_______为主,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的国家是_______。
(4)读印度人口增长统计图,从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两方面,描述印度人口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