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有一些人注定要背井离乡,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在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甫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田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文章第三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
文章第六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
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的面抄起一本书,头也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做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请分条概述“父亲”的生平事件。
题目是“父亲的死”,可为什么要写“女儿的死”?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请写出“父亲的死”这个题目蕴涵的丰厚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10月) 下列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教士文学”是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所写的见闻。 |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
C.“传教士文学”在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时,多有批评,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 |
D.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的心态相关。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
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
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箩筐林清玄
①香蕉场前面的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用竹子撑开一个旧箩筐,箩筐里撒了一把米,孩子们躲在一角拉着绳子,等待着大雨前急着觅食的麻雀。
②一只麻雀咻咻两声从屋顶上飞翔而下,在蕉场边跳跃着,慢慢地,它发现了白米,一步一步跳进箩筐里;孩子们把绳子一拉,箩筐砰然盖住,惊慌的麻雀打着双翼,却一点也找不到出路地悲哀地号叫出声。孩子们欢呼着自墙边出来,七八只手争着去捉那只小小的雀子,一个大孩子用原来绑竹子的那根线系住麻雀的腿,然后将它放飞。
③麻雀以为得到了自由,振力地飞翔,到屋顶高的时候才知道被缚住了脚,颓然跌落在地上,它不灰心,再飞起,又跌落,直到完全没有力气,蹲在褐黄色的土地上,绝望地喘着气,还忧戚地长嘶,仿佛在向某一处不知的远方呼唤着什么。
④这捕麻雀的游戏,是我幼年经常玩的,如今在心情沉落的此刻,心中不禁一阵哀感。我想着小小的麻雀走进箩筐的景况,只是为了啄食几粒白米,未料竟落进一个不可超拔的生命陷阱里去,农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白日里辛勤地工作,夜里还要去巡田,有时也只是为了求取三餐的温饱,没想到勤奋打拼地工作,竟也走入了命运的箩筐。
⑤箩筐是劳作的人们一件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它是收成时一串快乐的歌声。在收成的时节,看着人人挑着空空的箩筐走过黎明的田路,当太阳斜向山边,他们弯腰吃力地挑着饱满的箩筐,走过晚霞投照的田埂,确是一种无法言宣的美,是出自生活与劳作的美,比一切美术音乐还美。
⑥我每看到农人收成,挑着箩筐唱简单的歌回家,就冥冥想起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泪写成的。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人间再也没有比这篇诗章更令人动容的作品了。
⑦遗憾的是,农民写作歌颂大地的诗章时,不免有感叹号,不免有问号,有时还有通向不可知的分号!我看过狂风下不能出海的渔民,望着箩篱出神;看过海水倒灌淹没盐田,在家里踢着箩筐出气的盐民;看过火旱时的龟裂土地,农民挑着空的箩筐叹息。那样单纯的情切意乱,比诗人捻断数根须犹不能下笔还要忧心百倍;这时的农民正是契诃夫笔下没有主题的人,失去土地的依恃,再好的农人都变成浅薄的、渺小的、悲惨的、滑稽的、没有明天的小人物,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
⑧由于气候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的事,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血,更是最大的打击。这一次我的乡人因为收成过多,不得不把几千万公斤的香蕉毁弃,每个人的心都被抓出了几道血痕。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只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理,从来没有听说过“收成过剩”这个东西,怪不得几位白了胡子的乡人要感叹起来:真是没有天理呀!文章开头写孩子们用箩筐捉麻雀的情景有什么用意?
请分析作者将农民比作“大地诗人”的表达效果。
说一说“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这句话的内涵。
本文以箩筐形象来表现农民的生产生活,试结合全文概括箩筐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养生徐宏力
国学大师长寿者居多,季羡林享年九十六,梁漱溟九十五,钱穆九十五,冯友兰九十五,南怀瑾九十四,任继愈九十三。如果扩大到国艺,也大抵如此,书法家启功享年九十三,国画家齐白石九十三。业界也有人不太长寿,多因特别变故,不妨碍统计学得出的优势结论。国学养生有传统,孔子享年七十三,孟子八十四,现在看不算什么,但在2500多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相比之下,孔孟均过古稀。对此,孔子在论语中有过结论:“仁者寿。”君子尽享天年,受上苍眷顾,中国文化有生命道理。
国学大师长寿是因也是果。不长寿不能成为大师。文科靠积累,在积累中创新;理科靠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国学是功夫活儿,没磨到时候,总觉得差点儿成色。反过来看,文化养生,亦为大师们长寿的原因。国学是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学问。气定神闲者有仙风道骨,心安理得者有圣贤气象。平衡是健康的基本前提,儒家的责任催人进取,道家的释怀让人放松。西方文化精英常出绝对主义情绪,容易走极端。中国士人巧取中和之道,有精神避难所,不容易崩溃。
有人说,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是文化,把复杂的事搞简单是科学;把明白的事搞糊涂是哲学,把糊涂的事搞明白是法学;把糊涂人讲明白叫老师,把明白人讲糊涂叫领导;稀里糊涂把人治好是中医,明明白白把人治死是西医。这些话虽为调侃,可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西医是科学,科学简化了对象,也带来了简化后的偏见,大病能确诊,但不一定能治好,死在什么上,心跟明镜似的。中医既是科学,也是文化,是科学有争议,是文化没有争议。中国文化容忍甚至赞赏言不及义,不确定性并非贬义词。郎中说不到解剖学的病灶上去,但也能治病,只要病人痊愈了,结论是否确切,人们并不在意。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大医即大儒,与国学通。中医如易,讲究阴阳辩证施治,头痛医脚,不像西医那样辨病施治。中医讲究整体性,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病变,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像西医见树不见林。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大都用动植物药物,副作用小,不像西药基于化学合成。中医靠经验,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越老越可信,不像西医唯科学。中医推崇仁和,喜欢调和疗法,不像西医突出对抗疗法。中医的优点与缺点,都是国学的优点与缺点,国医就是国学的一部分,思维方式相通,用来治病是医生,用来治人是老师,用来治国是官员。医生与官员都写作“大夫”,读音不同,岗位不同;医生与老师在民间都叫“先生”,读音相同,岗位不同,均受待见。
诗人流沙河(余勋坦)是高龄文化人,1989年,他已病得很重,有些心灰意冷,便重读庄子。这次不是阅读,而是研读,以投入为解脱,结果很奇妙,按他夫人的话说,庄子救回来了一个快死的人。流沙河后来写了《庄子现代版》这部书,可以说是生命之作,他每天如庄子般咀嚼淡定、乐观、飘逸、豁达的人生细节,乐此不疲。笔者曾患左手麻疾,去看医生,他开了点儿药后告诉我,回去带着麻手快乐地生活。有病没病,没心就好;好与不好,糊涂点儿好;不好与好,随它去了。不知什么时候,麻疾消失。我也体会到了几分庄子智慧。
(2013年7月8日《齐鲁晚报》)关于“文化养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文化养生”主要指国学养生和中医治疗,二者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中医既是文化,也是科学,这是毫无疑义的。 |
B.中国文化有生命道理,儒家讲究放松,道家讲究释怀,二者中和,便形成了中国士人的精神避难所。 |
C.国学能够养生,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思想能够滋养人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寿”。 |
D.国学让人气定神闲、心安理得,因而,国学家们大多长寿;反过来看,长寿也是他们成为国学大师的重要原因。 |
对中医和西医特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治疗往往依靠经验,有时不需要确切的科学依据也能把病治好。 |
B.西医讲究科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些大病虽能确诊却无法治愈。 |
C.中医与国学相通,推崇仁和,强调天人合一,讲究阴阳调和,辨病施治。 |
D.西医不讲究整体,采用对抗疗法,药物基于化学合成,副作用比中医大。 |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长寿者不能成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梁漱溟等人之所以被称为国学大师,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长寿。 |
B.国学大师长寿跟文化养生分不开,多种文化的中和与平衡是他们保持健康的基本前提。 |
C.中医吸收了国学的优点而摒弃了它的缺点,作为国学一部分的国医,既可治病,也可治国。 |
D.流沙河通过研读庄子使重病痊愈,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
E.今年的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叫马三立
20世纪90年代,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一向低调的马三立,被尊为相声艺术的一面旗帜。
1992年,后期为马三立捧场的合作者王凤山也去世了。风格独特、技艺炉火纯青的大师级演员,能够找到一位功力相当、与之配合默契的搭档是非常不容易的,痛失臂膀,马三立的痛心、惋惜可想而知。但那时的马三立没有多少闲暇伤感,相声、观众都需要他。王凤山逝后,他就只说单口的小段节目了。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往往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乍听起来絮叨细碎,茫无头绪,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流水无痕地转入正题了,他仍旧不慌不忙,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一怔,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
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去劳教所,刚下汽车就有两位女警察从两边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对女警察说:“能不能由一位扶着我?”女警察不解。“可你们看这么多记者照相,明天一准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据说扶着他的两位女警察弯下腰,半天没直起腰来!
马三立在台上说相声时经常自称“马大学问”,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的面很广,从古诗文到演义、评话、野史、传奇、志异、“笑林”以至科普读物都读。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
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戏曲和曲艺历来不分家,看戏是他的老爱好,他因此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还能粉墨登场,晚年偶尔在庆典或联欢性的戏中“客串”角色。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说的段子经常有大段的“贯口活”,文字很长,还要背诵如流、朗朗上口,都是靠早年的苦读强记。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
他曾在纸上写下了:“风前之烛瓦上的霜,珍惜声望,莫追时尚。”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盛名之下的相声大师,老来给自己立下这么多严格的规矩!
2001年,他接受第一次手术。他在住院期间仍然乐观、豁达,笑口常开。术后伤口疼痛,医生说实在太疼就打止疼针,他知道杜冷丁类麻醉药容易上瘾,忍着疼痛不让多打,还告诉医生:“少打这样的针,回头病好了出院没回家,从医院直奔戒毒所就麻烦了!”在场医护人员都忍不住笑了。
2001年12月8日晚,《今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身材修长,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
他依然照例向观众作揖示意。待如潮掌声止息下来,大厅里鸦雀无声,人们都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
他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轻轻消除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人们很难察觉他的表演是何时开始的。他还在不慌不忙地和观众聊天,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他娴熟自然地即兴抓哏,妙语连珠。相声就是让人们笑的,他要把笑进行到底。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风格独特、技术炉火纯青的王凤山去世后,马三立十分痛心,他决定不再说对口相声,而改为只说单口的小段。 |
B.马三立的单口小段常常以生活琐事为引子,逐渐才转入正题,让观众在忘情的笑声中咀嚼出其中发人深省的哲理。 |
C.马三立到老都手不释卷,涉猎广泛,因为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他还爱好看戏,这对他的表演也有帮助。 |
D.“风前之蚀,瓦上的霜”,形象地表达了马三立已步入老境:“珍惜声望,莫追时尚”是他的严以律己,也是保守的表现。 |
E.本文选取耄耋之年的马三立生活中、舞台上的几个片段,点面结合,夹叙夹议,表现了这位相声大师的为人和表演风格。马三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马三立舞台表演的功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马三立一向低调,却被尊为相声艺术的一面旗帜,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低调”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