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特点的是
|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
| 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
|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
| 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
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
|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
|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
|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
|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
|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 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 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
| 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
| 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 |
| 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
|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