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王蕴等编《社科人文》
材料二  “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徽商谚语“钱,采也,采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
——引自《徽商的智慧》
材料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责,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 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
(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
(4)班级要出一黑板报,介绍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史,请你给上面的材料起一个标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书》卷46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材料四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五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即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合史实说明政府是否达到了其目的?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清政府对于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形势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由于长期失业成为社会救济对象。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 255欧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 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 800欧元,实际收入并不比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多多少。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
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材料三 24年不工作却活得滋润
据10月9日《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 提尔里日前竟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F》(下图),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
引发争议。

请回答: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4分)
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成福利国家”,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全面评价战后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