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材料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材料二中图l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图2反映了工业时代早期的工厂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3)分析90年代以来推出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2)材料二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美国的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迫于王权膨胀和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的现实危险性,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向荷兰的执政威廉亲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来接管王位……威廉接受邀请后率大军在英国登陆……根据议会条件,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随后和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一同登上了英国王位。
——《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机械纺纱机,次年获得专利……采用水力驱动,又叫水力纺纱机……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在德比郡、兰开夏郡、诺丁汉郡、苏格兰开设纱厂和织布厂。
材料三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一步步地受到侵蚀……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的帝国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确立起来。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民主是由哪些制度来保障的?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两方面,指出阿克莱特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原则(制度)的重大变化,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4)从面积不大的岛国到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的发展之路给人类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请依据本题材料,从制度的层面略加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材料二中美国应对经济的措施有哪些?中国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 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一一《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了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一一《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美国在这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技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著名的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就达20多万。
一一《大循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英国对待科学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科技兴国”战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对其世界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