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请你为“中世纪”选择最适合的主题()
| A.创造时代 | B.反省时代 |
| C.信仰时代 | D.求知时代 |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先生曾经引用过中国某思想家的名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此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 | B.孟子 |
| C.老子 | D.韩非子 |
有人把文化的内涵大致分为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次。下列有关文化传播的叙述,属于第三层次是()
| A.西汉以来通过丝路贸易,将中国的丝绸西传 |
| B.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获得巨额商业收入 |
| C.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形成了多个佛教宗派 |
| D.明朝推行朝贡贸易,只在指定地点交易物品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发明动力源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 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 |
| 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 |
| 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