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
|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
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
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
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 B.资产阶级革命 |
| C.工业革命 |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
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据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工业发展后英国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 |
|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
|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
| D.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
| C.改革开放的实践 | D.“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
| B.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
| C.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
下表反映了 1950年和 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三大改造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