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      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利于植被生长。
(3)当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时,优势动物物种的年龄结构类型为,此时决定某种野兔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是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
(5)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群落的主要类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研人员获得一种叶绿素b完全缺失的水稻突变体,该突变体对强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请回答:

(1) 提取水稻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应在研磨叶片时加入,以防止色素被破坏。用纸层析法分离该突变体叶片的光合色素,缺失的色素带应位于滤纸条的
(2) 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水稻的O2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当光照强度为n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单位面积叶片中叶绿体的氧气产生速率。当光照强度为m时,测得突变体叶片气孔开放程度比野生型更大,据此推测,突变体固定CO2形成的速率更快,对光反应产生的消耗也更快,进而提高了光合放氧速率。
(3)如果水稻出现叶绿素a完全缺失的突变,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原因是
(4)该突变体叶绿素b完全缺失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控制合成叶绿素b的缺失造成的;若突变体水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植株能够合成叶绿素b,则该突变属于

(每空1分,共10分)下面左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过程发生的时间     
(2)α链碱基组成为    ,β链碱基组成为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4)Ⅱ8基因型是   ,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要保证Ⅱ9婚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4)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每空2分,共10分)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实验三组:
第一组:DDTT × ddtt → F1 (自交) → F2
第二组:DDTT × ddtt → F1,将F1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
第三组: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杆抗锈病品种
(1)第一组F2出现矮秆抗锈病的几率是,矮秆抗锈病中能稳定遗传的几率是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利用这种方法培育新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3)第三组方法出现矮杆抗锈病后代是偶然的,个别的,它是DDTT通过来实现的。

(每空2分,共12分)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植株再进一步做如下图解所示的处理,请分析回答:

(1) 如果秋水仙素处理成功,乙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 倍体。
(2) 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育出的后代属于________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
(3) 丙植株的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