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 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图所示),其中在B上应放置: .
(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像如上右图,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填“靠近”或“远离”)。
(4)若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要较快在光屏上形成 一个放大的像,你认为该怎么做?
(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________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______(填“暗”或“亮”)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 B、 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蜡烛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由此可以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时,烛焰的像是放大、的像。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功率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在某次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所示.那么,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_,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此时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为______.
(2)老师告诉同学们,电压表虽然内电阻较大,但还是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那么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R的电功率时(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通过R的电流大小跟电流表的示数相比,是______的,则计算出的电功率大小跟真实值相比,是______的(均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在探究有关浮力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小明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水桶中装多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依据这个小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你做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选填代号即可)。
(4)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上图不同,这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代号即可)。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的情况。选择C、F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 __________是否有关;选择C和_____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__________。(填写导体的代号)
| 导体代号 |
A |
B |
C |
D |
E |
F |
G |
| 长度(m) |
1.0 |
0.5 |
1.5 |
1.0 |
1.2 |
1.5 |
0.5 |
| 横截面积(mm 2) |
3.2 |
0.8 |
1.2 |
0.8 |
1.2 |
1.2 |
1.2 |
| 材料 |
锰铜 |
钨 |
镍铬丝 |
锰铜 |
钨 |
锰铜 |
镍铬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