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 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次:依次
B.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阳:通“佯”,假装
C.夜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D.率兵将洛如:到、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②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
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
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卒:最终。
B.公未仕仕:做官。
C.耿耿不昧昧:蒙昧。
D.既乃受业于兄既:不久。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德祠记
宋琬
余读史至韩献子世家,嘉其有存赵武之功。太史公称其为天下阴德,享祀十世,有以哉!卢龙韩氏,盖多君子,而待御西轩先生,以名德闻。考其先,自晋平阳迁居于此。先生起家万历丁丑进士。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余尝徘徊其下,窃意先生殆古狂狷者流,既已不为世用矣,故放乎山川以自娱。已而过东门之墟,有堂巍然曰怀德祠。询之,则先生之畏垒①。先是,郡城东南,地多污莱。先生用形家②言,建天妃宫于其方,乡人德焉。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他如置学田以赡贫士,输囷廪③以活饥人,掩骴施槥④,哺糜授药,父老至今能言之,相与咨嗟涕泗。过其下者,辄流连不能去云。
宋子曰:“呜呼!贤者之系人家国,岂不重哉!昔者,臧文仲殁,鲁人哀之。子皮之死,子产叹其无与为善。先生抱经世之略,不获用于世,退而为德于乡,岂望后人之俎豆我哉!而夷考卢龙自庚午被创以来,问当时阀阅之家今尚有存者乎?非若敖之馁,则栾盈之败,甚且有污潴其宫室者。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不亦駸駸⑤乎献大夫之遗烈哉!且夫先生悬车⑥之岁,在神宗之中年,上恬下熙,灾变罕有。然而岁一不登,辄忾然忧之。今卢龙之可忧者,非一端而足也:士有荡析之悲;氓有采葍⑦之困;千金之家,有丐于市者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使先生在,则必有蒿目⑧伤心,发为救时之策。而惜也,九原⑨不作,民罔依归,官先生之里者,靡所资故实而为政焉。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⑩也欤?
祠之修,始于万历某年。顺治某年,陈公宏业乃更葺之。先生名某,号西轩。(余)论乡人之所以祀先生者,并以示其子孙,俾世守焉。
(选自《安雅堂集》)
【注】①畏垒:语出《庄子》,连绵词,言不平貌,修德成道之所,借为山名,后用为乡居之意。文中指祠堂。②形家:堪舆家的别称,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先生。③囷廪:都是谷仓。④骴、槥:骴,尚有肉的腐骨;槥,棺材。⑤駸駸:形容盛大的样子。⑥悬车:不参与政事。⑦葍:恶菜。⑧蒿目:目乱的样子。⑨九原:也作“九泉”。⑩伏腊:夏伏冬腊,两个祭祀的名称。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用形家言用:采纳。
B.先生抱经世之略略:方略。
C.然而岁一不登登:丰收。
D.有丐于市者矣丐:施舍。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西轩先生“为德于乡”的一组是
①建天妃宫于其方②置学田以赡贫士③蒿目伤心,发为救时之策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⑤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⑥输园廪以活饥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西轩先生修建天妃宫,乡人为了感激他,在天妃宫里塑了一尊先生的像,并改名为“怀德祠”。
B.西轩先生有经世之志,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辞官归隐,为德于乡,做了许多让人传颂的好事。
C.西轩先生属狂狷之流,远离官场,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
D.顺治年间,陈宏业重修怀德祠,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世代祭祀西轩先生并好好守护怀德祠。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御史解组归,累征不起,隐于钓台者三十年。
(2)以其余材作室,肖先生之像而祀之。
(3)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阸(ēi):阻隔。②絙(gēng):粗绳。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⑤处:安置。⑥陿:狭。⑦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选自《曾巩集•卷第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山相属无间断相属:相连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相矜:互相夸耀
C.其城之内外皆涂涂:通“途”,路
D.三山者鼎趾立鼎趾:鼎的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盖以其陿多阻欲以客往赴秦军
C.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燕王欲结于君
D.程公能因其地之善罔不因势象形

下列语句能表现程师孟“志壮”的一组是()
  ①择然后可投步 ②以寓其耳目之乐 ③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④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⑤既新其城,又新其学 ⑥盖其岁满就更广州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极力写闽地地理环境的恶劣,并用汉代的史实作证,意在暗示为政治闽难也,这为下文程师孟的治闽作了有力的铺垫。
B.作者称颂程师孟的治闽政绩,可以从闽地百姓的水运、民居及道观等方面反映民之乐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为政者程师孟筑亭寓乐中窥见真情,还可以从程的升迁得到肯定。
C.程师孟不避险境来闽治政,修亭并命名为“道山之亭”,究其仕途,可窥视其为政得乐且有随道隐居的思想。
D.文章写闽地险境的内容给人印象特别深,“其水陆之险如此”总结了开头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写的内容,以及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方面照应,显得文章条理清楚。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3)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香传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⑥,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侯王在京城的任所。④台:古代官署名。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除郎中除:任命,授职。
B.时千乘王冠冠:位居第一。
C.助官禀贷禀:给与谷物,同“廪”。
D.后坐水潦事坐:因犯……罪或错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诏香殿下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B.乡人称其至孝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乃悉以赋人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数月,卒于家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文强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 D.③④⑤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黄文强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究精道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用郎中之职。
B.黄文强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官署,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C.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D.因为水灾之事,黄文强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