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
C.各郡国加强了对基层百姓控制 | D.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
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
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
C.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 |
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
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
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
A.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B.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D.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B.商帮势力崛起 |
C.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我国在1961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是21.8∶26.1∶52.1 ;1964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了( )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 | B.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
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 D.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