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A.通用于世界各地 |
B.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
D.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实现民主政治 | B.民族独立富强 |
C.工业化的实现 | D.发展资本主义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
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在苏北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