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自的思想主张。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远东国境,根据斯大林的指令,已经用钢筋水泥加固,并且由勇敢的拥有优良装备的远东苏军和强有力的太平洋舰队守卫着。党以及政府除了完成这种难于攻破的防卫态势外,还对远东地区的农业交通、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进行异乎寻常的开发。
——1936年11月11日苏联真理报社论《社会主义在东方的胜利》
材料三1935年5月,日本开始在中蒙边境不断向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挑衅。为了使日本陷入中国战场而无法北进苏联,苏联加强对华援助。……1941年4月13日,苏联为了避免同日本冲突,与日本在进行九个月讨价还价之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是苏联又一次拿别国的领土与主权做交易……条约签订后,苏联对中国的秘密援助也在不断减少,并逐步趋于停滞。而且,苏联为了遵守条约,迟迟没有对日宣战。只是到1945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日本败局已定时,为了争取实现与英、美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才对日宣战,与日本进行了20多天的正式战斗。——朱学勤编《世界全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在远东地区作了哪些准备?
(3)综合上述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在二战中的行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罗斯福实行新政时,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一些报纸也骂罗斯福吃“烤百万富翁”,称《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罗斯福新政受到什么经济理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请问罗斯福新政哪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3)材料三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科学家占38位。图两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
(3)据材料三,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下图为1980年中共中央文件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中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中共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内容,你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