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宗周而耻之耻:以……为耻 |
B.而春秋固已高矣春秋:指年龄 |
C.当是之时,欲夷纣者夷:消灭 |
D.其烈岂减太公哉烈:剧烈 |
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文言文阅读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以一言寤意特:只。 |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狱:案件。 |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
D.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流:殃及。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②公独明其不然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
C.车千秋处事具有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经常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
B.上贤而释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C.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 |
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①,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⑥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
①题凑:古代贵族死后,椁室用厚木累积而成,木的头端都向内,称题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群臣丧之丧:为……服丧 |
B.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叮嘱 |
C.赍以姜枣赍:购买 |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感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②有敢以马谏者 |
B.①马者王之所爱也②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
C.①请为大王六畜葬之②如孙叔敖之为楚相 |
D.①贫困负薪以自饮食②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
B.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
C.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
D.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用委婉幽默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这种讽谏效果颇佳。 |
B.孙叔敖是楚国的宰相,在生时,竭诚尽忠,廉洁奉公,以此来治理楚国,楚国因此而得以称霸。他死后,他儿子穷得要卖柴度生。 |
C.优孟请求用六畜之道来安葬楚王的爱马,采用火化的方式,用铜锅作棺椁,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 |
D.优孟曾得到楚相孙叔敖的赏识厚待,当他知道了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得要卖柴为生时,他知恩图报,帮孙叔敖及其儿子讨回了公道。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
②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2)楚王是位知错能改的君主,请在文中找出他的一处言行加以印证。(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神宗立,尊为皇太后。帝累欲为高氏营大第,后不许。久之,但斥望春门外隙地以赐,凡营缮百役费,悉出宝慈①,不调大农②一钱。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珪等见太后帘下。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③服药,未尝去左右,书佛经以祈福,喜学书,已诵《论语》七卷,绝不好弄。”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珪等再拜谢且贺。是日降制,立为皇太子。又阴敕中人梁惟简,使其妻制十岁儿一黄袍,怀以来,盖密为践阼仓卒备也。
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蔡确欲献谀以固位,乞复其官。后曰:“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先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圣情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确悚悚而止。
廷试举人,有司请循天圣故事,帝后皆御殿,后止之。又请受册宝于文德,后曰:“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况天子正衙,岂所当御?就崇政足矣。上元灯宴,后母当入观,止之曰:“夫人登楼,上必加礼,是由吾故而越典制,于心殊不安。”但令赐之灯烛,遂岁以为常。
侄公绘、公纪当转观察使,力遏之。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
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后见其来,曰:“汝来何为?得非为用臣等游说乎?且汝尚欲如曩日,求内降干挠国政耶?若复尔,吾即斩汝。”媪大惧,不敢出一言。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元祐八年九月,属疾崩,年六十二。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节)
注释:①宝慈即宝慈宫②大农:北宋管理财政的部门③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不豫,浸剧剧:厉害 |
B.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颔:点头同意 |
C.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从父:跟随父辈 |
D.有司请循天圣故事故事:先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珪等再拜谢且贺示赵弱且怯也 |
C.是由吾故而越典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D.后见其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后因母亲的关系自小就生活在宫中,因与英宗皇帝同岁而被指婚。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临朝“执政”的女性之一。 |
B.在英宗病重期间,高氏从谏如流,当机立断,“阴敕”“密”可见临危不乱,安排周密,表现出她非凡的理智、才能,因此,听政九年,天下太平。 |
C.从做皇后到做太皇太后,其间,高氏拒绝提拔自己的弟弟、侄子,多次拒绝为家族修建府邸,拒绝宽恕自己的娘家人,表现了这位女性的高尚品行。 |
D.高氏公私分明,以身作则,如自己出钱利用朝廷赏赐的“隙地”为“高氏营大第”,不用国家一分钱;力行节约,拒绝使用上供之物等;加之她执政能力,“女中尧舜”,名副其实。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谒范仲淹谒:拜见 | B.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善:交好 |
C.终日危坐一室危:端正地 | D.诏知太常礼院知:主持、管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警之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载读其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以为知人而不知天因人之力而敝之 |
D.与有司议礼不合失其所与,不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学佛教、道家之书,后来与二程探讨道学,抛弃其他学说,淳朴学道。 |
B.张载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每月都选择吉日准备酒菜,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
C.张载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
D.张载家庭贫困,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所以在张载死后向朝廷请求追加赠赐,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
③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