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现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下列关于元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虽然是元代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但却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元曲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它是以韵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下里巴人。
C.元曲,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这与作者为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更多地表现普通人关心的话题的创作观念有关。
D.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尽管我们再也无法听到它的音乐旋律。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使作品能够迅速反映特定情绪、更富于感染力的短小的体制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是真正关心生活和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B.元曲能成为史诗般的文学,除了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C.元曲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这一认识并非一开始就为人们所普遍认可,而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散曲、杂剧和戏文是元曲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而小令类似于宋词,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套数则是组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的元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
B.“词山曲海”这一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元曲作品的数量之多,但也正因其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五四”运动后的研究更具有时代性。
D.文中王国维先生的话虽然能论证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也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豆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莽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上巅布数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
(2)
(3)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

真正的逍遥
我始终觉得庄子是孤独的,是一个寂寞的游吟诗人,他笔下的那些生物也是孤独的。
无敌最是寂寞,亦最痛苦。试想一下,在遥远的北海之湾,有条叫鲲的大鱼,鲲体形之大,足足有几千里,恐怕寰宇之内都难以找到匹配的对手。然而,在那个漆黑而深邃的洞里,鲲却是不快乐的,面对黑暗,它的心早就被挖空了。于是,为寻找更好的风景,它化身为鹏。鲲的骤变,无论是因为被迫还是自省,都是伟大的,而这只不过是它的第一次解脱。接着,鹏飞往南海,激起千层浪。这便是第二次解脱了。
鹏在高空飞行,乘风借云,俯视苍天之下的芸芸众生,没人听到它笑,没人看到它哭,它在沉默中越飞越高,离我们越来越远。你有没有试过一个人的旅行?整个过程中表演是你,观众是你,你唯一的敌人也是你。
鹏的这个寂寞旅程是复杂盼在庄子笔下更是充满了隐喻,鹏所要面对的水气、阻力、云层无疑暗示着世间的复杂纷扰: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等。有心人只要稍微斟酌一下鲲的所有变化以及鹏的前进步骤,就不难发现其中包括了几个过程,而每个过程都蕴涵了丰富而深厚的道理。
在鲲变为鹏之前,它需要耐心等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孤独的鲲在忍耐中煎熬着,一直到六月,时值盛夏,此刻天地都晴朗了,热气环旋,大鱼把头探出了水面,。它要启动了。接着,鲲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风,只需等风稍微大一点,它就能乘风了。
顺着风的趋势,鲲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鲲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它不是鲤鱼跳龙门,乍起便落,一条鱼要想飞,并且要飞得更远、更持久,就必须先要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而要想上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风。鲲是冷静的,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它没有自乱阵脚。风来了,绝不能见风就上,要进行精确的判断分析。鲲测试了很多次,终于找到最理想的大风了,于是它拼命一搏,双鳍一展,宽大的翅膀就出现了,鲲终于成为了鹏。
虽然鲲变身成功,但此时它的羽翼还不够强壮,还需要一步一步熟悉飞行。慢慢地,它发现自己在飞的过程中长大了,羽毛丰满了,身体也有力量了,于是它一个侧身,飞到了风之上,驾御着天地之气,试图控制风。从这一点看,鹏是聪明的。虽然一开始是风解放了鲲,让这只死守在黑海里的巨兽飞起,但鹏不可能永远被风牵着鼻子走,所以它跃到了风之上。当它发现自己离南海越来越近。身后风景人是物非、再也无法回头时,它也自由了。
于是,进行到最后一个过程,鹏丢弃了风,不再依恋外物,而只凭自己,它甚至听不到风声了。这也正是最成功的飞行、独自的飞行。
看过《逍遥游》,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会孤独。因为自身孤独,所以奋发突破现状;因为突破过程荆棘满地,伤痕累累,所以更加孤独悲凉。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恶性循环,而在庄子辽阔的思维里。孤独的过程却成了脱胎换骨的必经之路。没有任何人能拒绝孤独。
我们在人生旅途当中难免会迷失方向,我们的事业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此刻成与败就只看你自己的挟择了。当身边没有一个能真正帮得上忙的朋友的时候,你会孤独吗?此时的你一定要明白,孤独并不可耻,只有耐得住寂寞,苦心修炼,不时突破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当你重新找到方向,突破了事业的瓶颈,那么你就拥有幸福,不再孤独了。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好事或坏事,换个角度,如同乾坤相互转换,就会大不一样.或喜或悲,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了。
想想看,一旦你突破成功,到那个时候,宇宙中的大气、风、火、泥土、水、生灵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人际关系、等级制度、繁文缛节都已经不是阻碍了。鹏拍打翅膀,一般人看来它只是在利用风,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在“养风”,培育更强的风。这是很多人读《逍遥游》时忽略了的地方。逍遥,除了自己的进步,还包括了对环境的尽可能利用,就像鹏弃风之前首先要利用风一样。
与鹏相比,我们对未来的定位可以稍微低一点、更实际一点;每天进步一小点,只要坚持下去,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人能怀疑你的实力。别忘了,在我们坚强的小宇宙里,住着惊艳的凤凰,她在孤独的烈火中骤然泯灭,却又迅速逍遥重生。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整个过程中表演是你,观众是你,你唯一的敌人也是你。
(2)在我们坚强的小宇宙里,住着惊艳的凤凰,她在孤独的烈火中骤然泯灭,却又迅速逍遥重生。(4)
2.简要概括鲲鹏的前进过程,每个过程必须含有一个“风”字。
3.综观全文,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举例分析。
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真正的逍遥”的理解。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而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贡献和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学术趣味的低级。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一一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八卦研究”透出了浮躁、铜臭、名利熏心。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200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D.“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人低俗浮躁的歧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3。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的原因。(6分)
4.作者认为学者和学术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6分)

体操王子飞天点圣火——记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
陈 昭 李泓冰
2008年8月9日零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手持祥云火炬腾空而起,沿“鸟巢”上方飞身“奔跑”一周,在全世界热切期盼的目光中,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让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24年前,就是这个身影,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此外,他还获得个人全能、男子团体以及跳马的银牌。同一届奥运会上三金三银的辉煌战绩,至今在中国运动员中无人超越。
这个熟悉的身影,就是“体操王子”——李宁。
一个月前,当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候选人之一参加排练时,他说,自己当时很平静。“能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上被选中成为最后一棒,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奥运冠军,都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也不会去刻意追求。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退役,距今已整整20年了。20年来,无论挫折还是成功,无论在商海还是干其他,我都在自己心灵中悄悄保持一块最纯洁的圣土。这就是非常单纯的从运动员开始就建立的为国争光的朴素信念。当年,我是带着祖国的期待去比赛的,今天更是带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祖国的重托去点燃主火炬台的。我不希望加上更多的色彩。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
李宁从接受这个光荣任务到今天整整一个月,为了保密的需要,他每天都是深夜去“鸟巢”训练。他说,一些空中动作当然与他练体操时的高难动作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每天排练完回到家里,都是晨曦微露,也让他在近30天的时间里体重整整掉了10斤。
他说,点火炬台的难度与比赛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比赛容许成功或失败,但点火只能成功。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蛮有挑战性的。“尽管我有练体操的底子,但每天的训练我仍然不敢有任何懈怠和疏忽”。
“一开始我只是候选人之一,虽然几天前奥组委领导正式通知我这个任务交到我身上,但我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国家、人民的梦想。就是在最后一刻,我也只想如何做好这些动作,而不会去想到其它。这些天,我甚至在梦里都在做最后的点火动作”。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后一棒火炬手去点燃主火炬台的奥运圣火,李宁有很多感受。这最后一棒,凝聚了五千年古老中国的梦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民期待,凝聚了全体中华民族的激情。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经过几代体育人的奋斗,终于跻身体育强国行列。
当奥运会的圣火在中国、在北京、在美丽的“鸟巢”上空点燃时,每一个华夏儿女,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
(选自2008年8月9日 《 人民日报 》第7 版)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四段中“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的含意是什么?
3.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有哪些感受?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