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盲
①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文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
②认识字的人,未必不是文盲。譬如说,世界上还有比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识字更多的人么?然而有几位文字语言专家,到看文学作品时,往往不免乌烟瘴气眼前一片灰色。有一位语言学家云:“文学批评全是些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眼孔生得小,视界想来不会远大,看诗文只见一个个字,看人物只见一个个汗毛孔。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它的考订。
③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于是产生了印象主义的又唤作自我表现或创造的文学批评。印象创造派谈起文来,那才是真正热闹。大约就因为缺乏美感,所以文章做得特别花花绿绿。他会怒喊,会狂呼,甚至于会一言不发,昏厥过去——这就是领略到了“无言之美”的境界。他没有分析——谁耐烦呢?他没有判断——那太头巾气了。“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印象”倒也不少,有一大串陈腐到发臭的比喻。假使他做篇文章论雪莱,你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出多少雪莱;你只看到一大段描写燃烧的火焰,又一大节摹状呼啸的西风,更一大堆刻划飞行自在的云雀,据说这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雪莱。这种文艺鉴赏,称为“创造”的或“印象主义”的批评,还欠贴切。我们不妨小试点铁成金的手段,各改一字。“创造的”改为“捏造的”,取“捏”鼻头做梦和向壁虚“造”之意,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这跟文盲更拍合了。
④捏造派根本否认在文艺欣赏时,有什么价值的鉴别。配他老人家脾胃的就算好的,否则都是糟的。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在这里表现得更清楚。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野兽相同。”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
⑤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文章第二段提到格利佛的故事,主要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简要概括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汗血马》,回答文后问题。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黯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着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的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它想再助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火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是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像。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要围杀他的相好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头去。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了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渗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他终身未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非万不得已不使其驰骋也。
1、小说第一段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显示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对“汉子”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的高潮是老汉子割血为马止渴,但在此之前,却多次写到马对人的忠诚。有哪些细节?请列举出来。
①
②
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陶公祠的菊花
①江水是黄菊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凋谢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花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黄菊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黄菊色的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年认为应该流传后世的文人们的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弯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鸟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之气,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王恺斗富让奢侈之风登峰造极。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至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腐朽王朝的污浊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老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这种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孤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悠悠岁月。
⑦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东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肃杀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
(1)这里为什么用“依然”一词?
(2)这句话中“菊花黄的意韵”具体指的是什么?第④段最末一句说“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⑤段说陶公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包括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①
②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揭示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
B.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这样说,目的是想借陶公都不能免俗来说明当时社会风气之恶劣。 |
C.文章结尾作者“问菊”:“陶公安在?”表达了作者对陶公的追思和哀悼,也表达了因陶公精神绵延至今的一丝慰藉。 |
D.本文从自己来到陶公祠的感受写起,继而介绍陶公种菊的志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最后在回到陶公祠。全文既表达了一种崇敬,也流露了深深的遗憾。 |
E.作者以菊花贯串全文,但“菊花”的含义比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我的信念
[波兰]玛丽·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应该献身这美好的事业。
第一自然段中有“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这“天赋的才能”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自然段中有“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自然段中有“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那么“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指的是什么呢?(回答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作者表述了她的哪些“信念”呢,请分析归纳,逐条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雪盼雾谛
这个城市干冷干冷的,没雪。
老父亲来信又说,家乡下大雪了,还说雪下得多了,明年的庄稼收成会好的。是的,冬季走过这么长时间了,我早该想到那毛绒绒的雪片了。
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所谓的城市,是由楼房、车辆和人组合而成的,城市里是无法放牛的。
已经忘却我当时是怎么说的了,不过,当时的我已深深地体会到了,我只不过是这个美丽城市中的一个旅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换取一小捧空气的。
我无法忘记那个日日被翻译的情节。
父亲扛着一卷行李,那是母亲熬了个通宵新做的,很厚。母亲说,外面不比家里头,厚点暖和。我无言地承受着这份原始而又无私的爱,笑着和他们告别了,走向了这个陌生而充满诱惑的城市。
路上,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为自己拥有和失去的一切。因为我知道,忙碌而拥挤的城市根本就无暇顾及和盛放我的眼泪,也是平生第一次,思想跨越了李节,感受到了雪落的凄美。
微雨,点点滴滴。
就这样,城市用一种很奇特的方式,亲近和接纳了我生命之旅中的第一次飘泊。朦胧中,我没看清她的面容,眼帘上交织着的,是哞哞叫的牛群和飘香的稻草。
……
是的,这个城市真的很美很美。
正如那位朋友说的,楼房、车辆和人群,交融的是那么的紧凑,又那么吻合,你不会在任何一个角落里找到牛群和稻草,也没有洁白无垠的雪野。
在多彩的霓虹灯和花花绿绿的钞票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被吞没的灵魂。面对生活,我深深地困惑和迷惑着,人们的呼吸道,却是那么容易地被感染。
我无法用真实的笔和真实的心为父母静静地写一封长长的信,我也不知道他们将等待到的,是不是丰硕的果实,但我想用模糊的笔和厚厚的纸为他们写关于流浪的诗。
在我的心中,飘落着故乡漫天的雪。(选自《散文》)
文中“我无法忘记那个日日被翻译的情节”,“日日被翻译”是什么意思呢?请联系文意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感受到雪落的凄美”一句。
(1)这句话具有什么含义?(回答不超过20个字)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写法上看,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回答不超过10个字)
答: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有“我也不知道他们将等待到的,是不是丰硕的果实”的话。
(1)这样的话照应了开头哪句话呢?(回答不超过20个字)
答:照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写法起到什么作用呢?(回答不超过20个字)
答: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篇文意,题目“雪盼”具有什么含义?(回答不超过35个字)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历史的幽默金克木
翻看杂志,在《群言》今年第2期上见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座谈会记录。会中,袁行霈教授说:“我们走《新青年》的路,不走《学衡》的路。”说得好。但他没有说:这两本杂志后来都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是在什么路上走了一个世纪?此刻走到了什么地方?座谈会是老人遇到了新问题,还是新人又提出了老问题?我胡思乱想,忽然发现历史老先生很幽默,往往和自以为创造历史甚至指挥历史的人开玩笑。
《学衡》和《新青年》的对抗,简单说,起点是文言与白话之争,发展到拥护传统文化和打倒传统文化之争。可是到这两大阵营内部一瞧,双方差不多都是一些留学生。提倡白话的胡适和坚持文言的吴宓都是留学美国学外国文学哲学的。作古文和讲古书,《学衡》的人未必胜得过《新青年》的人。反传统激烈得过分,连汉字汉语都要废除的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在传统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学衡》中人只怕难得有胜过他的。两杂志以外的林纾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反对白话文。蔡在回信中说,“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所译《域外小说集》文辞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大概蔡对林的态度有点生气,所以不免话中带刺。不懂外国文而翻译的林的古文不见得比得上懂外国文而翻译的周的文章之古。蔡本人就是进士还入了翰林院又留学欧洲。主张古文的不比主张白话的更通古文,而双方又都是学外国文介绍外国的。地道的传统古董应当是蔡元培,偏偏他又是新学的主帅。到1930年,他六十几岁了,还主张废除姓氏、婚姻、家庭。洋文比中文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辜鸿铭反而拖着辫子硬充清朝遗老讲《春秋》。历史真够幽默的。
《学衡》和《新青年》各走极端自立门户,于是全进了死胡同,无疾而终或摇身一变。看起来好像是,历史既不喜欢极端,又不喜欢调和折衷。地球是圆的。纬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东方和西方。经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南北两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衡》的主编是吴宓。本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办起“国学”研究院。主持人是吴宓。五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五个人都不是《学衡》一派。梁是维新派,清朝的六品官,后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王国维连举人进士都不是,是翻译书出身,在民国时期的紫禁城里得到宣统皇帝封官,便不剪辫子而充当遗老。陈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维新派大人物。他十三岁便曾去日本,以后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多年。赵、李从外国回来,一个教语言学,一个教人类学、考古学。梁应当是遗老而不是遗老。王本来不是遗老而竟成遗老。这五位讲“国学”的都深通“外国”学。梁办《新民丛报》。王译外国书。陈、赵、李都在外国留学。(向达告诉我,陈在瑞士曾听过列宁演讲,不知确否。)陈是吴极力推荐又极力劝驾才回国教书的。老派王国维是新派胡适推荐的,否则清华园里未必能容下一位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还要他主持院务而他不肯。陈寅恪作的对王的悼辞说:“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这一诗一序可算是陈的第一篇论文,看得出诗中字字句句都经过斟酌。说胡适有眼光,又用“独”、“惜”、“大”字眼并非轻易。全篇以王为例对文化的传统发表了独有的见解。本“国学”和外“国学”通连成一体,这是不是历史的幽默?
根据文意不难判断,《新青年》和《学衡》是有不同主张的两份杂志,前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两本刊物的主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15个字)
请为文中划线处补写一个比喻句,表明各种主张可以殊途同归的意思,并与上文衔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个字)
文中所引陈寅恪“独为神州惜大儒”诗句中,一个“独”字表现出革新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一个“大”字表现出守旧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惜”字表现出前者对后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