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梅镇的夏天
伍中正
天气越来越热。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越来越绿的叶子就可以断定,夏天要来了。
夏天一来,镇上就来了一个跛腿年轻人。他看了看高高的梅镇,再看了看高高的榆树,就不再往前走,一屁股坐在了粗大的榆树下。
老榆树不认识他,梅镇人也不认识他。年轻人刚出现在梅镇,就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脸上脏,衣服脏,腿上更脏。露在外面的右小腿像烧糊的米饭,样子很难看。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提包,提包是牛皮做的,不新不旧,只要拉链哗啦一拉开,提包的口就张得大大的。
梅镇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老榆树开始同情他,给他遮阳又给他遮雨。
梅镇人开始同情他。有人给了他衣服,还对他说,你那件衣服太旧了太脏了,换换吧。年轻人顺手就接了衣服,说了几声“谢谢”。他把衣服放在身边,眼睛盯着小腿,小腿在一点点溃烂。他觉得离自己数钱的日子不远了。
有人给了他凉粥,对他说,一天到晚在太阳底下坐,口里肯定干得厉害,喝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凉粥,一口灌下。灌完,连说“谢谢”。然后,他眼睛盯着小腿,很艰难地移动了一下。给他凉粥的人看了很难过。年轻人觉得数钱的日子就在眼前。
有人给他饭菜,还对他说,一天没吃饭了,肯定饿坏了,赶快吃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饭碗,筷子在一个劲儿地往嘴里扒饭扒菜。吃完,他的眼睛又盯向他的腿,默不作声。他觉得再过一天,就到了数钱的日子。
梅镇很多人都在同情他。梅镇的夏天,就有了一个话题,很多人说来镇里的那个年轻人可怜,太可怜了。年轻人也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低下头,暗暗地流泪。
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传来的长长短短的蝉声就知道夏天将要过去。但年轻人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听着那蝉声,就小睡一会儿。
有人再给他衣服,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治腿呢。给衣服的人就在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钱。
有人再给他凉粥,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就废了。给他凉粥的人回到家里,拿来钱给了他,说,赶紧上医院吧。
有人给他饭菜,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真的就要废了。给他饭菜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了钱。
年轻人没有离开梅镇。他每天在梅镇人同情的目光里获得了上医院的钱。夜幕降临,他就开始数钱,数那些轻易得来的钱。数完,他自如地拉开提包的拉链,把钱放进去,然后很狡猾地一笑。抬起头,透过那些繁密的枝叶,他看到的是梅镇天空上的星星。
大榆树上微弱的蝉声让梅镇人感到夏天很快就要过去。很多人都在担心年轻人。一个夏天,他应该有了不少的钱,应该拿着很多钱离开梅镇到医院去。
又有人站在了他的面前,看着他,说,上医院的钱差不多了吧?
年轻人摇摇头,说,昨夜里让一伙人抢了去,真的回不去了。
很多人听说了他的遭遇,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的钱,就走了。
很多人又来了,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钱。
年轻人看看梅镇的天,一张一张地叠起了那些钱,快速地放进了包里。
蝉不在那棵榆树上叫了。年轻人用手擦了擦他那跟焦煳米饭一样的小腿,然后站起身。起身那刻,那块焦煳的东西,很快地脱落。
梅镇有人看到了那一幕,然后看见年轻人很快地跑出了梅镇,跑出了夏天。
很多人不知道,年轻人就是我的亲兄弟。
我知道梅镇离我的村庄一百多里,他是哭着跑回来的。他的女人得了癌症,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人没了,他欠医院一屁股债。医院的院长说,要是还不上,就不用还了。我兄弟死活不依。
我的亲兄弟从那以后满镇子乱跑,还在自己的腿上,贴上一种很浓很黏的猪血,样子很难看,不知情的人便认为他腿受重伤,所以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我的亲兄弟从梅镇回来就把那些钱还到了医院。医院院长说我的亲兄弟很讲信用,差了医院的医药费还记得还。医院院长还留他在医院里吃了一顿饭,饭吃到一半,他把一些没有动筷的菜,用一个白色的饭盒装了满满一盒,带到了他女人的坟前。
从女人的坟前回来,我的亲兄弟对我说,哥,我再不用那块伤疤骗人了,等我以后有了出息,我就到梅镇去,找到那些给我衣服给我凉粥给我饭菜给我钱的人,好好报答他们。
我一把抱住我的亲兄弟,只听他一字一顿地说,哥,我以后再不骗梅镇的人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人之所以把落脚点选在梅镇的大榆树下,不仅因为榆树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更因为榆树能为他遮阳,为他遮风挡雨。 |
B.梅镇人富有同情心,他们给年轻人穿的,喝的和吃的;不过,有吃有穿并不是年轻人来梅镇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骗钱还债。 |
C.很多梅镇的人说来镇里的年轻人可怜,年轻人听到人们的议论后“低下头,暗暗地流泪”,这显然是年轻人装出来的假象,是为了骗取梅镇人的同情。 |
D.年轻人从一人夏就来到梅镇,一直到夏天将要过去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是因为梅镇人对他好,他对梅镇有了感情,梅镇令他留恋。 |
E.小说多次写到梅镇的大榆树和树上的蝉声,其作用有二: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二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作品中的年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内容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霞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平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高,低,宏,徐,细,疾,作,歇,仿佛曾经 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地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不超过6个字):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⑴“阿,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⑵“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3、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点的形容词“高、底、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不超过30字):
4、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不超过30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
B.作者独巨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
C.作者在 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蓦然看到
许达然
以为黧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
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得夜是一片迷茫,仿佛夜也在做梦,想仰首深深吸一口气,看到上弦月浮在山岫,像一艘画舫停在蓝海上,顿时觉得自己是船夫,随着地球航行。
曾经去一个海岛。有一天爬山时,惊喜地发现一朵百合花开在一片绿中。如果那次的爬山是一首诗,那朵在山上瞥见的百合花,该是最美的一句了。我没有采它的欲望,因为如果采它,它很快就会枯萎,我不愿为花写挽歌,蓦然看到它已使我满足。如果想拥有一切喜爱的东西,就不会再有满足的喜悦了。
摩西率领下的犹太人出埃及,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倏然看到约旦河,多狂喜!茫茫海上,几乎绝望时,远远瞅见岛,使死沉沉的船充满希望与欢乐。在一丛陌生的脸儿中赫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两人喜相遇。一个作家也许长时思索稿笺仍空白,却因瞥见一片云,一只鸟,一朵花而勾起灵感。在一篇冗长而索然的文章里,瞬间看到警句,多振奋!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思,梦中跌入兔子洞里,惊愕地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蓦然看到许多事物使我们惊喜,但不是在爱丽思的梦中,而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
只不过是轻飘的一缕轻烟,而有一日的喜悦。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开始于刹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蓦然看到的悠然,从晋朝以来,不知羡煞多少人。一位将闭上眼睛的老人,恍惚看到远行的孩子回到身边,惨淡的嘴角顿时浮上一丝微笑,而含笑离开人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生的画面还可以因蓦然看到而添上美丽的一笔!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在炮声暂停的战场上,一个士兵疲惫地把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在漂浮,他顿时陷入久远的遐思,忘记适才的紧张而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突然一声炮响传来,那士兵倒下去,在他的遐思中死去。那士兵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爱默生在日记里曾写:“自然是个轻佻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说自然轻佻,也许因为她有太多的美。在大自然中,霎时看到的常觉得“美”;但在人间看到的常觉得“不美”。人这个筹码,常使大自然的天平不均。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甚至整天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如果把视线移向自然,眼睛与心灵就有许多欣喜了。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蓦然看到苹果落地,匆匆一瞥使他构思了革命性的理论。思索蓦然看到的喜悦吧!那使生活轻松与丰富的酵母!
1、文章的第二三段中蓦然看到的东西给作者带来什么?
⑴梦中醒来看见上弦月,对作者有何影响?(不超过16字)
答:
⑵爬山看见百合花,给作者带来什么?(不超过16字)
答:
2、文中引用爱默生的话“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对这句话怎样理解?(不超过20字)
答:
3、文章的第一段写到看见星星,第二段写看到月亮,第三段写到百合花,而第四段却一口气写了看到五种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45字)
答:
4、仿照第四段画线部分,以“蓦然想到”为题写一段文字。
答: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糟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①。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②。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1927年9月23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答:
2、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⑴①处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⑵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
3、文中画线部分包含几层意思?分别写出。
答:
4、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
B.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
C.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彷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
E、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何九盈
夜色微茫,月光泼地,挈妇将雏,安步当车,渐至北京大学资源西楼。历阶而下,别有洞天。门楣上写着一位哲人推崇过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此即去年崛起城西郊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偌大的堂屋,插架纵横,顾客盈庭,韵韵风风,红尘远隔。若谓一书一世界,此一大千世界也。
人问:“是哪位高人韵士,取得如此雅洁潇洒店名 ?”据《乐府诗集》引《琴集》曰:“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此说如可信,由魏晋至今,这古琴曲名已有将近1800年历史了。中间宋人以之为词牌名,今人又以之为店牌名。佳名传世,代有知音,此岂偶然!于是我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东风说:“书润屋,书亦润心”。歌曰:“西岭松风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请用心灵之耳,谛听笔底风雷,纸上涛声,此实人生一乐也。
风入松!我愿与儿永为近邻。
1、本文题目采用拟人得手法,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6字)
答:
2、请解释“书润屋,书亦润心”的含义。(不超过20字)
答:
3、本文仅400余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请就这一点从立意、剪裁、语言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心里时常想起外婆
吴亦农
花甲之年,心里人仍时常想起外婆。她老人家生前住在山旮旯。那里,山崖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爬满了青藤。婆婆娑娑,瓮蓊郁郁,满眼翠绿。我时常想,外婆就很像那顽强在生长着的长青藤。那一条条藤蔓,那层层叠叠垒向高处的叶片,那长长的游丝般梦幻般身出的触须,挽着柔情、慈爱和甜甜的微笑,挽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挽着我童年时代的梦幻,长江的在我心里存留着。我的祖母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脑子里一篇空白;而外婆却伴着我度过乐了20个春天,她给了我双倍的爱,从理念上,情感上自然也就把我握整个儿浸染了。
外婆家高高的山,弯弯曲曲的溪涧。山巅是杉树松林,一层一层,贴护着巍峨的山体;山下竹篱茅舍,一丛一丛的竹林、香蕉林和别的一些果林,斑斑驳驳在隐现着,相互映印着。山涧有的很深,岸边和涧底满是青藤和茅草,看不见流水,却能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深奥莫测。记得小时候,每每走到山涧边,便在也不赶欢蹦乱跳了,掉下去可怎么再爬上来?
小时常常纳闷。可听,外婆出身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怎么会把她嫁到这穷山沟来呢?后来才听母亲细细说起,外婆只是这大户人家养的婢女,乡间叫“妆嫁妹”。因为人家长得美丽伶俐,20岁时,主人家要将她收做侍妾。外婆死活不从,哭闹着要到雷公墩去跳河。雷公墩是家乡河水拐弯的一个深潭,旧社会苦难的人排解不开时便在这里投潭自尽。这是个说起来叫人胆寒的地方。主人家没办法,便以女儿的名分将她嫁到山里。
外婆外公夫妻恩爱,情感深笃。他们俩在一起说话、谈生计、论家常,从来都是细声细气没有红过脸。他们生育过13个子女,有的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有的夭折了,身边留下的只有六个。境况的艰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时空里,或稀稀落落地深埋于子孙后代的心里,成为“纪念”了。在闭塞的深山沟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经营种养业,连纺纱纺布、酿酒、榨油、制酱油、烧砖瓦、盖房子,全都靠自己忙碌。是近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村里,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乡素纯朴,有如醇醪。有时也想,这是幸福呢还是不幸?
外婆爱山,尤其喜欢林木。小时侯,跟着她去攀登山峦,查看有无失窃之事,只见她,走一路赞叹一路;笑着,招呼着,高声唱着。旧社会里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到了这个时候,便全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我后来常想,这大概就是哲人所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吧。那么,这深奥的哲理,可就是村妇都能体会到,而不光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而在这个时候,外婆总要说一些关于人情世态方面的话:“衙门前一阵烟(冤),耕田钱万万年。”外婆何以说这话,因何所触及,便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话,大概是从哪位长辈那里得来的呢。
……外婆有时也同孩子们讲野猪、老虎、狼、狐狸、猫头鹰。外婆嘴里讲出来的这些野物,都是去掉了许多“野性”多少带点儿“温情”的,甚至通“人性”的东西,讲得眉飞舞色。“你们舅舅,有一回真的碰上老虎了。舅舅说::‘虎哥,虎哥,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老虎看了舅舅一眼,檫身走过去了。你们舅舅赶忙跑开,人家说老虎是一时糊涂,会返身回头来伤人的。”外婆还讲到:有一回,才10岁的小舅提着一笼子鸡到离家叫远的打谷场放养,碰到一只狼了。小舅急中生智,将鸡笼子口朝上右手抱着,左手随即抽出鸡笼盖子,舞将起来,狼跳人也跳,狼嚎人也嚎。后来,大人上来把狼赶走了。外婆说完摸着我的头说:“小舅长大以后,村里几个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呢?”
外婆的话逗得孩子们一个个哈哈大笑。
唉,年近花甲,常想起外婆。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选自《文艺报》副刊1997年12月18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
2、第四段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⑴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⑵对于“不幸”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3、文中举外婆讲的“舅舅”碰上老虎和狼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不超过30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态,青少年是前瞻型的,中年人是瞻前顾后型的老年人是后顾型的。本文作者当属第三种。 |
B.本文以淳朴的笔调、浓郁的诗情、童真的心境、传奇的色彩,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温馨感人,令人喟叹。 |
C.文章讴歌了那种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与今天繁忙紧张的都是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强烈的向往。 |
D.文章结尾“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再次表达对外婆那种心境的歌颂。 |
E、文中写外婆在大自然中身心解脱,无拘无束,便令人感悟到那种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
F、作者在刻画外婆性格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山村生活的风俗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