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 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 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辄遣使祠 焉祠:祭拜 |
B.及践阼践阼:即位;登基 |
C.诸葛亮寇天水寇:侵犯 |
D.未可卒平卒:最终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应三公之辟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战于荥阳而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绝其粮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转主簿。刺史王沈集诸参佐,盛论距吴之策,以问九郡吏。彬与谯郡主簿张恽俱陈吴有可兼之势,沈善其对。又使彬难言吴未可伐者,而辞理皆屈。还迁功曹,举孝廉,州辟主簿,累迁别驾。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俄除尚书水部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之。以母丧去官。益州东接吴寇,监军位缺,朝议用武陵太守杨宗及彬。武帝以问散骑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难改。”遂用彬。寻又诏彬监巴东诸军事,加广武将军。上征吴之策,甚合帝意。
(选自《晋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明《易经》明:懂得 |
B.颢忌其能忌:忌妒 |
C.恐边情搔动搔:通“骚” |
D.矜能负才矜:怜惜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彬“有经国大度”的一组是()
①晚乃敦悦经史②陈吴有可兼之势③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④彬之为人,胜骞甚远⑤又好施行事役⑥明设禁防,百姓安之。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彬少年时就练习射箭骑马,喜好游猎;后努力读书,学识出众。唐彬担任主簿时,向九郡官吏提问抵御吴国的对策。 |
B.唐彬奉命去相府商议事情,当时的名人才子都十分钦佩喜欢他,但也有人嫉妒他。陈骞对唐彬的称赞,使得皇帝征召唐彬。 |
C.唐彬被文帝派去暗中察访,唐彬把自己察访的情况报告给文帝,认为邓艾在陇右不得人心,除去他,不会造成大乱。 |
D.唐彬因为母亲的丧事辞官,后朝廷议论从杨宗和唐彬两人中选一个去担任益州监军,但两人各有缺点,武帝认为唐彬去更合适一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与谯郡主簿张恽俱陈吴有可兼之势,沈善其对。
(2)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无望:没有希望。 |
B.锻炼严酷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封还:缄封退还。 |
D.弘图既谢政谢政:辞官退休。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 进太子太保。 |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
太子太保。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帝曰:“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帝议立皇后,参知政事赵安仁谓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帝虽不乐,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与王钦若从容论大臣谁为长者,钦若欲排安仁,乃誉之曰:“无若赵安仁。”帝曰:“何以言之?”钦若曰:“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所知,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尝谕王旦曰:“闻安仁在中书不亲事,奏对亦未尝有一言,可罢之。”旦对曰:“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无异议,是有执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旦欲引李宗谔参知政事,尝以告王钦若,钦若唯唯。宗谔家贫,禄廪不足以给婚嫁,旦前后资借甚多,钦若知之。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钦若因密奏:“宗谔负王旦私钱,旦欲引宗谔参知政事,得赐物以偿己债,非择贤也。”明日,旦果以宗谔名闻。帝变色,不许。
帝尝以《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格校之?”旦遂止。钦若退,遽密以闻。已而帝谕二府曰:“前所赐诗,微钦若言,几为众笑。”旦唯唯。
七月辛亥,飞蝗过京城。翌日,执政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王旦曰:“蝗出为灾,灾弭,幸也,又何贺焉?”众力请,旦固称不可,乃止。于是二府方奏事,飞蝗蔽天,有堕于殿廷间者。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若此,岂不为天下笑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情:性情 |
B.禄廪不足以给婚嫁给:供给 |
C.天子诗,岂当格校之格:纠正 |
D.执政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进:进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无若赵安仁 ②使百官方贺而蝗若此 |
B.①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所知 ②前所赐诗 |
C.①微钦若言,几为众笑 ②蝗出为灾 |
D.①旦果以宗谔名闻 ②帝尝以《喜雪诗》赐近臣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B.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C.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D.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想罢免赵安仁,王旦陈述自己了解的实情,使皇帝改变了态度。 |
B.王旦向李宗谔借了很多钱,但引荐李宗谔为参知政事,却与借钱一事无关。 |
C.皇帝写诗用韵有误,王钦若阻止王旦禀奏更正,是为了邀功争宠。 |
D.蝗虫为害,竟有大臣借机向皇帝献媚,王旦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称许。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②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称其能而情实排抑”的一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④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①岑文本(595-645)。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④谙:熟练。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省李靖骤称其才(称赞) |
B.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降职远调) |
C.恐不与我同反(同“返”,返回) |
D.俄病卒矣(死)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于文诰,时无逮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其母怪而问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B.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C.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D.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岑文本一直都在唐朝当官,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 |
B.岑文本当上中书侍郎,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不想让颜师古官复原职。 |
C.岑文本被提拔到中书令后反而感到忧虑,可见他不是狂妄自大的人。 |
D.综观全文,岑文本的后半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
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②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③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不识碑所识:认识 |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渥:深厚 |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宥:宽恕 |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居:过了 |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B.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C.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
D.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 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 |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 |
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所学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10分)
(1)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