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计。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
B.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C.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
D.女觉遽反遽:急忙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项王瞋目而叱之 ![]() ![]() |
C.母所生女认之 | D.一夕,为海潮所沦 |
杳不知其所之也 未可以为信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膳其肉,味倍常鱼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 |
B.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常令樵险汲深 |
C.![]() ![]() |
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
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 |
C.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
D.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注]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 沈括《梦溪笔谈》)
注: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病:诟病 |
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指摘:指出 |
C.张绢素讫讫:完毕 |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类:像、类似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又在耳鉴之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B.则房敛而色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C.难可以形器求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
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如对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
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古画画意不画形。”而本文作者则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 |
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
5. |
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解释:颦()美()走()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解释:孰()过()亡()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聊斋志异》)
解释:啖()馆()丰()益()
角()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