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日:“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 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日:“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 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 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中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 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B.奈何一但欲以神器人假:授,给予
C.梁武帝深之恨:怨恨
D.命出,将戮之引: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宗为麟趾学士。
区区不能废远
B.之仪知非帝旨,拒弗从。
楚怀王贪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C.乃代之仪署而行
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D.而颜见远至于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B.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知:主管
B.夏人寇边寇:侵犯
C.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仔细
D.谍告夏人将压境谍:侦察人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B.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C.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D.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B.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把下面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博涉坟,美姿貌 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 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役 苦:艰苦
D.三者一,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竟娶征之侄女。人问其然,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通《五经》,而傲独行謇:忠诚,正直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大理,义府悦之系:牵涉,关联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其事按:追究,查办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义方出身低微,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最终安葬了张皎并护送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