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京城陷,子鉴命脱桎梏,厚遏之,令掌书记。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寻遭母忧,哀毁过礼。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寻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世祖尝谓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义,四海事重,宜须长君。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奂乃流涕款欷而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世祖曰:“古之遗直,复见于卿”。天康元年,仍用奂为太子詹事。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奂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臣光曰:“夫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礼义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附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以死继之,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奈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面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 (《资治通鉴·陈记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 除:授职 |
B.时世祖不豫 豫:预先 |
C.征为御史中丞征:征召 |
D.高宗嘉之嘉:赞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寻遭母忧,哀毁过礼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唯以单舟公临郡
皆以美于徐公 奂乃流涕欺欷而对日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而世祖谓之遗直
不敢言而敢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奂之所以能射策高第,是因为他非常好学,经史诸子百家没有不通读过。 |
B.京城被侯景攻陷后,朝廷士大夫都被关押起来而侯子鉴却命令把孔奂的脚镣手铐去掉,给他好待遇,命他主管文书工作。当有人劝说孔奂时,孔奂却说:“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为大义而死,但又怎么可以献媚讨好凶恶不善的人,以求得保全自己?”可见孔奂恩将仇报。 |
C.孔奂深晓治国的纲领要旨,每次陈述上奏,皇上没有一次不称好的,朝廷百司所积压或难解决的事,都托请他决断,可见皇上对他信任有加。 |
D.世祖开明,但对孔奂过于信任;孔奂秉性耿介,言听计从,有曲意逢迎之嫌。 |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人臣侍奉国君应一分为二,既顺从国君的优点,又匡正国君的不足。 |
B.借用孔奂之举,强调作为人臣应言听计从,是非分明。 |
C.强调孔奂曲意逢迎,不能尽节的一面,指出孔奂的奸谀狡诈。 |
D.启示后世君主,治国时应注意从孔奂的不能从一而终吸取经验教训。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⑵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按要求对下面句子的不同句式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童子何知
④访风景于崇阿⑤此小大之辩也⑥奚以知其然也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而刘夙婴疾病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4)判断句:
文化经典阅读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寓:寄托 | B.亦聊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释:解释 | D.然去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以有尺寸之地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C.然为人取去为天下笑 | D.譬之烟云之过眼始臣之解牛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A.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函梁君臣之首 |
B.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兴国 |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厚入有间 |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难为:视为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