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镁的性质,在锥形瓶(如图)中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其溶质为HCl),在锥形瓶口紧系一气球,气球内盛有一定质量的单质镁碎屑。(提示:Mg+2HCl=MgCl2+H2↑)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将气球内的单质镁全部倒入锥形瓶中。写出观察到的一项实验现象: 。
(2)倒入单质镁,反应结束后,整个装置与之前相比较 (填写下列各项的序号)。
①没有变化 ②有变化,后者质量变小 ③有变化,后者质量变大 ④不能确定
(3)若想制取2 g的氢气,需要镁的质量是多少?
多少克三氧化硫中,含有 6.4g硫?
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
③向烧杯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
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上图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
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
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g 溶质质量分数为5%、10%、15%、20%、25%的盐酸,
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g20% 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 |
A |
B |
C |
D |
E |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5% |
10% |
15% |
20% |
25% |
反应后溶液温度(℃) |
24℃ |
34℃ |
46℃ |
54℃ |
54℃ |
实验结论: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
交流反思:反应后,烧杯内溶液pH最小的是(填烧杯编号)。
已知碳酸氢钠加热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取4.0g 样品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时,共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0.88g。
(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下图中盛放能吸水的浓硫酸,
生成的气体应从(选填“a”或“b”)端导入。
(3)求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小王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袋白色粉末状的食用物,包装袋上表示的化学成分字迹不清,于是他带到实验室探究其成分。(填空没空1分,计算4分,计10分)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淀粉猜想2.可能是纯碱
猜想3.可能是食盐猜想4.可能是 (俗称小苏打)
【查阅资料】小苏打溶液显碱性,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样,溶于适量的水 |
形成无色溶液 |
猜想不成立 |
(2)取少量品尝 |
有苦涩味 |
不是 |
(3)向(1)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
是纯碱 |
小华认为,实验(3)结论不准确,原因是。小华进一步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8g 所配溶液与50.2g氯化钡溶液混合,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立即出现,由此他知道了该白色粉末是何物。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58.5g,试计算:
(4)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克.
(5)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小丽将铁粉和铜粉组成的7g混合物放入盛有121.6g稀盐酸的烧杯中,刚好完全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28.4g。我能计算:
(1)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