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
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
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以后 | D.新文化运动以后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民谣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乡镇企业的崛起 |
C.农业合作化的深入开展 |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
辛亥革命后,“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行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主要抵制的是
A.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B.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
C.英国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 D.俄国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