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椰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会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指出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误之处五例,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二 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
国家/集团 |
总部数量 |
国家/集团 |
总部数量 |
美国 |
179 |
瑞士 |
11 |
欧盟 |
148 |
中国 |
10 |
日本 |
107 |
澳大利亚 |
7 |
加拿大 |
12 |
巴西 |
3 |
韩国 |
12 |
其它 |
11 |
——据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改编
(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总部的分布态势。这种态势反映出20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有何显著特点?
(3)中国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应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老子《道德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
(1)请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这样观点的客观原因。
材料二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于“民之所享”的具体做法。孙中山认为“以民为本”,民除了经济权益还应该有哪些政治权益?
材料三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概括现代西方在哪些方面保障“民本”。
(4)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以民为本“?
材料三:阅读以下图片
(1)请将汉朝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方用字母标注在图片二中(A代表汉朝,B
代表唐朝)。并举一例汉代和唐代与欧洲文明之间友好关系的事件。
材料四:华夏文明在16世纪以后经历了特殊的发展变化过程。一方面,人类文明史上
这棵“最长寿的”文明“老树”,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频繁的交往,表现出一个强势文明特有的生命力。另一方面,18世纪末叶以后,这个古老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四所说“频繁交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结合近代前期(1840年
—1919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工业文
明的?
材料五: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
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用。……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提升3~4倍。
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年10月26日全都结束了……埃及总统萨达特在1977年11月,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国家的油战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强
调文明多元化和民族化的今天,你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如何相处?
(30分)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4分)
材料二洋务运动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改革教育的历史背景。洋务派在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8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陈至立
(4)材料四完成的战略目标具体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了不起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的君主)“以千万信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主为客。凡君所毕业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主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君主,受到人民受戴:“比之如文,拟之如天”,而今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
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梭的基本主张,据材料一、二指出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上的主要相同之处。
(3)卢梭和黄宗羲都是进步思想家,但其思想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作用不同。概述主要不同点。
(4)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欧洲的启蒙思想为指导探索救国道路,请举两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