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5年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
《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一一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
材料二(按: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法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但他们希望避免用武力去求得解决。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
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它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英、法、意正在做什么?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预示了什么?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权宣言》在法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波拿巴成为法国元首的原因是,他尊重l789年制宪会议所取得的社会成果,他的胜利使这种成果继续存在下来并牢固得扎下了根子,他是这种成果的稳定者。
——节选自索布尔《拿破仑:英雄、传说与历史》
(2)有学者认为拿破仑是法国革命成果的继承人,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
自由与平等是近代文明的两大价值。社会公正是自由和平等的调节器,通过公正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进步的巨大历史功绩。但是……突飞猛进的资本主义在碾碎了以出身为基础的封建性质的不平等之后,造就了新的巨大的社会差异。……与封建性质的以出身不同而决定的机会不平等相比,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不平等所彰显的是结果的不平等。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指出工业化时代的“不平等”所呈现出的新变化。
材料二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
材料三在198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就提出了大规模减税的建议。……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是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3)结合材料二、三来说明材料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