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
|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
|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
|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
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
| B.皇权加强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
|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
|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
明太祖规定: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规定体现主要目的()
| A.提高办事效率 | B.精简政府机构 |
| C.让群臣监督皇帝 | D.强化君主专制 |
《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 A.二府制 | B.三省制 | C.三司制 | D.行省制 |
“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
| A.郡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 | D.君主立宪制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 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