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
C.飓风的强风风速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的高度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低压区域,飓风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 |
B.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
C.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其猛烈程度与海面温度直接相关。 |
D.科学家已经搞到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弄清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
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
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电子纸(电子纸张)”是一种新型平面监视器。其外观像纸或像投影片通用超薄型监视器,厚度多半小于1mm,在各种场合(尤其是户外)的文字辨认性上,优于常规的LCD,能与报纸相比拟;在材质特性方面,部分厂商推出可挠、可卷曲的电子纸产品。
电子纸可分液晶型、非液晶型两大类。液晶型产品多半是由LCD厂商所开发出,以不使用偏光片或彩色滤光片方式降低监视器厚度,或采用特殊的液晶材料及显示方式达到目标。非液晶型领域较知名的是E-Ink公司的电子墨水监视器,SONY的电解析出型电子监视器。
当前的电子纸产品特性主要有:较轻、较薄,比当前通用TFT LCD、STN LCD模块为薄;大多数具有资料保存性,只有画面异动时(如由黑转到白)才耗电,电源关闭后信息仍可留存在监视器上,较为省电;反射率高于反射式LCD,更接近报纸水平,甚至能达到影印用纸水平(肉眼更易辨识其显示的文字内容);对比度优于一般报纸;初期以黑白方式显示文字内容为主,较缺乏全彩或动画功能,应答速度普遍较TFT LCD、STN LCD慢;部分电子纸监视器具可挠性、可卷曲性。
电子纸监视器的发展趋势,可从液晶型、非液晶型两种不同技术方向来分析。最早展示且具有知名度的电子纸,是E-Ink公司所开发的电子墨水监视器,此种电子纸由电子墨水与2片基板所组成。电子墨水,是指让电荷在嵌入纸张中的栅极中流动,使得微小的黑白粒子上下移动,“书写”出文本和图像。从直观视觉来看,电子墨水产生的文本和图像与纸质内容一样具备高清晰度,阅读起来清晰舒适。而电子墨水的独特优势在于,它的耗电量极低,且又轻又薄。电子墨水技术在许多工业应用方面都堪称“理想”的更新替代技术,如手持设备、腕表、钟表、公共信息显示屏、广告牌等。
从技术层面上讲,一旦实现彩色显示,并能够播放视频,目前流行的液晶显示(LCD)技术将会被取代,电子墨水技术将会彻底变革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显示屏,可以让显示屏无处不在。
依照各厂商产品发展计划,电子纸将可创造全新市场,不但会有随身携带的电子报纸、电子书、电子速记本,而且电子纸可能成为捷运、公车或一般商家的平面广告载具。以电子书为例,过去的电子书是采用黑白STN LCD屏幕,当前则发展到多彩的STN LCD、非晶硅TFT LCD以及低温多晶硅TFT LCD,未来E-Ink、SONY、Fuji Xerox、Canon等公司研发的新兴电子纸显示技术,将试图拓展市场。下列对“电子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纸是外观像纸或像投影片通用超薄型监视器的一种新型平面监视器。 |
B.电子纸是厚度多半小于1mm,文字辨认性优于常规的LCD,可挠、可卷曲的电子产品。 |
C.电子纸分液晶型、非液晶型两类,其中液晶型电子纸以不使用偏光片或彩色滤光片方式或采用特殊的液晶材料及显示方式降低监视器厚度。 |
D.最早展示且具有知名度的电子纸,是E-Ink公司所开发的电子墨水监视器,此种非液晶型电子纸由电子墨水与2片基板所组成。 |
下列不属于电子纸产品特性的一项是()
A.较轻、较薄,比当前通用TFT LCD、STN LCD模块为薄。
B.大多数具有资料保存性,只有画面异动时(如由黑转到白)才耗电,电源关闭后信息仍可留存在监视器上,较为省电。
C.能让电荷在嵌入纸张中的栅极中流动,使得微小的黑白粒子上下移动,“书写”出文本和图像。
D.反射率高于反射式LCD,更接近报纸水平,部分电子纸监视器具可挠性、可卷曲性。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墨水的应用将使电子纸具有全彩或动画功能。 |
B.电子纸的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各类广告的制作成本。 |
C.电子墨水技术的应用将逐步淘汰传统的广告手段,促使未来的广告成本走低。 |
D.随着彩色显示技术的研发使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有各种各样的清晰度高、阅读舒适的显示屏。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化学制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 |
B.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 |
C.仅仅为了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老鼠等,可见人类研制化学药品是得不偿失。 |
D.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银牌,重似金牌
①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②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③“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④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的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⑤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⑥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⑦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⑧“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
(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选出对本文的章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导言,作用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
B.文中对赵宏博与张丹的报道都比较详细,先后形成了情节上的主高潮与次高潮。 |
C.第④节写张丹出场时“神情有些严肃”,这为下文写张丹摔倒受伤埋下了伏笔。 |
D.文章的最后一句,具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堪称豹尾之笔。 |
选出对本文的音乐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刻意说明赵宏博、申雪比赛时响起的音乐是《蝴蝶夫人》,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如蝴蝶般美丽轻盈。 |
B.作者没有说明俄罗斯选手比赛时用的是哪一支乐曲,那是因为他们的比赛不是报道的重点。 |
C.“音乐突然停止”一句一方面说明比赛中途停止了,而另一方面又为下文“音乐再次响起”一句作了铺垫。 |
D.张丹再次出场时,作者特意说明赛场响起的音乐是《龙的传人》,这种写法具有含义深刻的暗示作用。 |
本文为塑造两对中国选手的形象,不仅刻画了他们精彩感人的动作,而且反复写到观众们的反应,这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题为“银牌,重似金牌”,请概括说明这一文题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3题,每题3分)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写过捣衣诗。人们读过这些捣衣诗,常感到疑惑不解,古人为何都在夜间捣衣,捣衣捣的是什么,究竟怎么捣,等等。80年代,学界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捣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棰来捶打。但有人说捣衣是“捣帛缝制寒衣”,有人说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有人说捣衣是“脱胶处理”等等,最后没有结论,仍是个悬案。后来又有人认为“捣衣实际就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捣衣诗明明写着捣的是帛、练、纨、素等丝织品,因而这个说法,仍值得商榷。
捣衣,《文选》五臣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乐府诗集》注曰:“益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可见捣衣即捣帛或捣素,是裁制寒衣前的一道工序。那么,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丝胶在缫丝时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会有一部分黏附在丝素上,这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也就是说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的丝帛,需用木杆反复捶捣,一是使丝帛上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二是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掼经"(又名“别丝光”)作用相似,可使生丝和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丝、帛经捶捣后还要洗净,所以捣衣一般多在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制衣用的有些丝织品,有的还经过了染色。我国商周时已有很高的染色技术。因染料中酸的化学作用和曝晒,晒干后的丝织物又变得粗糙而多皱褶,因而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柔软平整。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捣的原因。
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字林》:‘直舂日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我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日兴夜寐操持家务,白天少有闲暇,纺绩、缝纫多在夜晚。《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她们每日夜间三三两两相伴劳作,不仅多得十五个劳动日,而且还节省了燎火之费。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下列说法最接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捣衣是古人洗衣服的方法。 | B.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 |
C.捣衣是对丝帛进行脱胶处理。 | D.捣衣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 |
本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话,对这段引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
B.证明捣衣是两个妇女合作的一种劳动。 |
C.证明捣衣是类似舂米的一种劳动。 |
D.证明捣衣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妇女在夜间捣衣是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
B.丝帛捶捣后还要浣净,所以捣衣地点多在河滨庭院 |
C.捣衣不仅与丝帛浸沤后脱胶有关,而且与染色后捣软有关。 |
D.捣衣的方法是将丝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复捶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