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千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充分反映出( )
A.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
B.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 |
C.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 |
D.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 |
图分别为汉代和清代一级行政区划示意图。从汉到清区划密度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要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民族融合的深化 |
C.疆域范围的扩大 | D.经济重心的转移 |
战国中后期,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张仪、司马错等为数众多的“布衣将相”逐渐在秦国登上政治舞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秦国厉行节约 | B.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
C.争霸战争严重破坏经济 | D.商鞅变法的推动 |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盛行占卜,凡事大自祭祀、征伐,小至疾病、生育,无一不求神问卜。卜官将占卜的过程和内容事项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因为
A.占卜的结果大多应验 | B.占卜的卜官兼职史官,有记载历史的职责 |
C.占卜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 D.占卜用的文字已经比较成熟、 |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
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一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实际上()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摧毁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