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 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 B.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
| C.强调城乡结合的均衡发展革命 |
|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下图是1980年12月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折射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1979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万里当时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 A.背离历史潮流 | B.背离中央政策 |
| C.缺乏实践论证 | D.违背老百姓意愿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
| 题材 |
本埠 |
全国 |
国外 |
| 数量 |
57 |
80 |
37 |
| 比重 |
33% |
67% |
A.《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B.《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C.《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