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戊戌变法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探究关于文物的故事,会给我们许多启迪。
(近代悲惨的遭遇)
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一反映了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请写出制造这次暴行的侵略者。这些侵略者入侵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战争失败后,为维护清朝统治,统治者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是指什么事件?请指出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地位。
材料二: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许多传教士和外交官都参加了抢劫,大量的金银财物、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日军在抢去户部衙门300万两白银后,将户部付之一炬,以毁灭罪证。
(3)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
(4)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当代回归之路)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2003年7月5日,国宝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将广开国宝回归之路,进一步促成国宝的回归。
(5)在近代文物大量流失到当代追求文物回归,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说:“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材料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步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1)根据材料一,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上出台了什么重大举措?在发展粮食生产中,科技上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二回答,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设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哪个沿海开放城市自清代以来作为对外开放口岸的历史最悠久?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本世纪初,中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使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请谈谈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问题?答两点。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隋唐之所以能掀起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两汉的经济文化高潮,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2013年3月,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他出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
(1)材料一中“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什么政策促进了该局面的出现?以贞观年间的一个史实说明。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是谁开创了对“班禅额尔德尼”的册封制度?该朝后来还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进行管理?
(4)以上史实,说明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他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务农的人,收的粮食和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徭役赋税;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注:水利工程)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铁犁牛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摘自《后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指导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二提到的水利工程,指出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材料中还提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请指出唐代农民在农耕工具上有什么创造性的发明?
(3)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什么?这种经济形态在什么事件后开始瓦解?

世界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一战后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2)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最终确定的?形成了哪两大对立的国际组织?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