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只想让你看到我
张军霞
小米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市。最近,保安辞职回老家了,小区里丢东西的情时有发生,弄得人心惶惶。这天,小米注意到有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常在附近徘徊,并不买东西。这天,小米无意中抬头,望向对面五楼自家的阳台,一家三口的衣服晾在阳台上,被风吹得飘呀飘。
小米收回目光时,惊讶地发现那个女人居然也在抬头仰望,而她仰望的正是自家的窗户。小偷作案前都会观察盗窃目标家的情况,难道她就是那个来踩点儿的人?
小米想了想,拎起一桶水,哗啦一声泼到门前。女人往旁边躲了躲,犹豫了下,摸出两枚硬币说:“大妹子,买瓶水。”小米不吱声,把水递了过去,女人仿佛还想说啥,张了张嘴,却又讪讪地离开了。从此,小米多了一个心眼,随时留意女人的举动。她忍不住对丈夫说:“我看那女人真的不正常,天天在附近晃来晃去,总是往咱家这边瞧。”丈夫有点不耐烦地说:“她没事儿出门溜达不行吗?你别把人心都想那样坏!”
小米却还是不放心,那天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她朝门外张望,吓了一跳:墙角处有个黑影,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黑影不是别人,还是白天那个女人。大雨将她浇得浑身湿透,她却还像白天那样,仰望着小米家。这次,就连丈夫也感觉害怕了,他轻声安慰小米:“明天我跟老板请个假,一定要调查清楚她的来历!”
第二天,没等小米的丈夫请假,那女人就出事了。女人仰起头望着空中,这时,一阵风吹来,小米晾在阳台的男式衬衣,忽然被风吹落了下来,还没等小米做出反应,女人却挥舞着双手,发出凄厉的叫声,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上。
小米慌忙跑出来,抱起昏迷的女人,大声喊:“快来人,救命呀!”在女人被抬上救护车时,一个男子拨开人群,发疯般地扑过来,喊道:“娘,你怎么了?别吓我!”
小米认识这个男人,他就住在自己家对面。他从前做着很大的生意,总是开着一辆豪华的汽车进进出出,后来忽然赔得精光,就整天不出门,小米都好久没看到过他了。
女人只是受到惊吓,没有大碍,她从医院回来,特意找小米道谢:“大妹子,那天多亏了你呀。”小米不解地问:“不过是风吹落了一件衣服,你怎么就吓成那样?”
女人抹一把眼泪,低声说:“不怕你笑话,我儿子做生意赔钱,患了抑郁症,总说活不下去,他心烦,不愿意见人。我怕他真的想不开,就天天在这儿守着,万一他真的打开窗户,一下子就能看到我,就不会跳楼了。那天,我把那件衣服当成我儿子的身影了……”
小米抹一把眼泪,搬来一把凳子,对女人说:“以后,您就坐在这里,好好守着你儿子。还有,我丈夫认识一个心理医生,明天让他帮您联系一下吧。”女人对小米感激地点点头,然后抬头望着五楼的窗户喃喃自语道:“
。
(选自《故事会》2015年第一期)
文章主要写了有关女人的五件事,请简要概括。
文中写道“女人抹一把眼泪”,“小米抹一把眼泪”,分析小米和女人流泪的原因有何不同。
女人因 而流泪。
小米因 而流泪。
从文中找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结合前文内容为文章补出合理的结尾,写在文中的横线上。(30字以内)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女人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演唱生涯(有改动)
毕飞宇①
①是哪根筋搭错了呢?1990年,我26岁那一年,突然迷上唱歌了。
②那年我所供职的南京特殊师范学校搞了一次文艺会演。会演行将结束的时候,我的同事,女高音王学敏老师演唱了《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礼堂因为她的嗓音无缘无故地恢宏了,她无孔不入,到处都是她。我意外地发现人的嗓音居然可以拥有不可思议的马力。
③我蠢蠢欲动了。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推开了王学敏老师的琴房。我直接说出了我的心思,我想做她的学生。王学敏老师很吃惊。我至今还记得她的表情,那可是1990年,唱歌毫无“用处”,离“电视选秀”还有漫长的十五年呢。她问我“为什么”,她问我“有没有基础”。
④我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在二十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绘画的梦,你想画;歌唱的梦,你想唱;文学的梦,你想写;哲学的梦,你要想。这些梦会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里,每一个段落都很折磨人。我在童年时代特别梦想画画,因为实在没有条件,这个梦只能自生自灭;到了少年时代,我又渴望起音乐来了,可一个乡下孩子能向谁学呢?又到哪里学呢?然而,如果你的学习欲望过于亢奋,你会觉得你是盛夏里的狗舌头,活蹦乱跳,无滋无味,空空荡荡。
⑤王老师最终还是收下了我,大约是碍于“同事的情面”。
⑥对初学者来说,声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打开”,它必须借助于腹式呼吸。王老师告诉我,婴儿在嚎哭的时候用的都是腹式呼吸,狗在狂吠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说话”,人类的发音机制慢慢地改变了,胸腔呼吸畅通了,腹式呼吸却闭合了。所谓“打开”,就是回到人之初。一旦“打开”,不仅音色变得圆润,音量还可以变得嘹亮,只要趴在地上,完全有能力与狗对抗。我们身体的内部隐藏了多少好玩意,全让我们自己弄丢了。
⑦如果有人问我,你所做过的最为枯zào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无疑是练声。“练声”,听上去多么的优雅,可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件事:咪,还有嘛。你总共只有两个楼梯,沿着“咪”爬上去、爬下来,再沿着“嘛”爬上去、爬上来。咪——,嘛——;咪、咪、咪,嘛、嘛、嘛;咪……嘛……。我这是干什么呢?回想起来,我只能说,单纯的爱就是这样,投入,忘我,没有半点功利。
⑧王学敏老师煞费苦心了。她告诉我,“气”不能与喉管摩擦,必须自然而然地从喉管里“流淌”出来。她打开了热水瓶的塞子,让我天天盯着瓶口的热气看。为了演示“把横膈膜拉上去”,她找来了一只碗,放在水里,再倒过来,让我拿着碗往上“拔”,往上“拔”的力量越大,往下“拽”的力量就一样大。就单纯的理解而言,这些都好懂——这就构成了艺术内部最大的一个隐秘: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有一个神秘的距离。有时候,它天衣无缝;有时候呢,。
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来到了足球场。它幽静,漆黑、空旷,在等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漆黑而又空旷的舞台上,每个星期我都要开三、四个演唱会。可那唱是断断续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分成好几个段落,还重复,一重复就是几遍、十几遍。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离足球场不远,我想我的歌声是可以传递过去的,因为他们的声音也可以传递过来。传递过来的声音是这样的:“他妈的,别唱了!”
⑩不远处的宿舍一定被我折磨惨了——谁也受不了一个疯子在深夜的骚扰。他们只是不知道,那个疯子就是我。
⑾事实上,我错了。他们知道。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年纪偏大的女生告诉我,大白天走路的时候你也会突然撂出一嗓子,谁不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很吓人的毕老师。我们都叫你“百灵鸟”呢。
⑿一年半之后,我离开了南京特殊师范学校,去了《南京日报》。我的演唱生涯到此结束。王老师知道,她不可能把我培养成毕学敏,但是,她说:“可惜,都上路了。”
⒀前些日子,一个学生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看一档选秀节目,学生问:“如果你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你会不会去参加?”我说我会。学生很吃惊,想不到他的“毕老师”也会这样“无聊”。这怎么就无聊的呢?不经历“难以自拔”的人永远也不能理解,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发出声音的。我喜爱那些参加选秀的年轻人,我从不怀疑一部分人的功利心,可我更没有怀疑过爱。年轻的生命自有她动人的情态,沉溺,旁若无人,一点也不绝望,却更像在绝望里孤独地挣扎。
⒁二十多年过去了,拳离了手,曲离了口,我不再是一条狗了,我又“成人”了。我的生命就此失去了一个异己的、亲切的局面——那是我生命之树上曾经有过的枝丫,挺茂密的。王老师,是我亲手把它锯了,那里至今都还有一个碗大的疤。
【注释】①毕飞宇,当代作家。作品有《青衣》、《玉米》、《推拿》等。看汉字写拼音亢奋看拼音写汉字枯zào
请阅读①—④段,写出促使“我”开始这段演唱生涯的原因。
根据文意,请在第⑻段画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比喻句。
“我”对唱歌的沉醉体现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请概括其中任意的三件事。
联系全文,从第⒁段画线句中不能推断出的一项是
A.“我”觉得王老师会明白这种感受。 |
B.“我“内心对王老师怀着一份歉意。 |
C.“我”知道隐隐的疼痛会长期存在。 |
D.“我”认为放弃唱歌是完全错误的。 |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狗”,比如第⒁段中写到“我不再是一条狗了,我又‘成人’了”,请
联系全文中相关的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写出两点)(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大米(有改动)
石毅
①一般来说,市面上所售的国产大米大体分为粳米和籼米,由于粳米多产自北方,而籼米所出南方,所以人们一般简单地以南方米和北方米概括之。
②聂凤乔所著的《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提供了最基本的判别原则:粳米粒型短而宽厚,一般呈椭圆形,腹白(大米腹部不透明的白斑)、心白(白斑在米粒的中心部分则被称为心白)较小,色泽蜡白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而籼米呈长椭圆形,腹白较大,色泽灰白无光,呈半透明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粳米口味好于籼米。我国最好的大米产区一般都在东北三省,蒸煮出来食味最佳,但籼米由于黏性较差,颗颗分明,南方的一些炒饭多用籼米来做。
③若是按照生长期长短,大米又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3类。早稻生长期80-120天,多在7月份收获,米粒腹白较多,米质蓬松;中稻生长期120-150天,多在初秋收获;晚稻生长期150-170天,多在11月份收获,米粒坚实,腹白少。通常说来,生长期越长,大米的食味越好。
④中国在栽培水稻方面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许多名优品种。天津出产的“小站米”洁白半透明,做饭柔软可口;江西南城的“麻姑米”,米色如银,形似珍珠,煮粥香甜黏稠;江苏的“薄稻”,米粒扁圆,质坚硬而淀粉含量高;江西万年的“贡米”,体大粒长似梭,做饭松软香浓;四川宣汉的“桃花米”,色白泛青,做饭晶莹光亮,香糯滑润;贵州榕江的“香禾”,煮饭熬粥溢香诱人,有“一地开花香满村,一家做饭香四邻”的说法。各地的大米品种不一而足,但必须承认,大米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小,是训练有素的美食家,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
⑤除了产地、品种,市面上常见的大米根据加工程度还包括糙米、非抛光米、抛光米,后两者都属于精米,抛光米的加工程度又比非抛光米更高。
⑥《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载,稻米中大量的脂肪、维生素及部分矿物质主要分布于胚部和糊粉层内,粗纤维和矿物质主要分布于皮层,这些部分在研磨加工时多数或全部要碾去,所以除碳水化合物外,其他营养素几乎都随米加工精度的增高而相应减少,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说,加工精度越高的米,营养价值越低。可是在市场上,人们能买到的多是精米,尤其是精米中的抛光米。这又是为什么呢?
⑦抛光的米外形好,吃着口感也好,消费者就认这个。非抛光米的颜色不透,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以为这是米不好。至于糙米,口味差,市场需求非常小。
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不得不将大米抛光加工成极为精细的米,但这么做不仅是营养成分损失了,抛光中损失掉的部分也是对粮食的浪费。文章第②段依次从形状、、、透明程度、及这六方面将粳米和籼米进
行了比较,其中前四点的作用是。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阅读⑤—⑦段⑴根据下图,请写出A、B、C对应的 三种大米的名称。
⑵如果这三种大米都能在市场上买到,有没有一种食用方法能让人们既满足口感,又能摄入较高的营养?请概述你想到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项目 |
每100g生米含 |
|
蛋白质 |
6.0g |
|
脂肪 |
0g |
|
碳水化合物 |
78.6g |
|
钠 |
0mg |
方法:
理由: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粳米是北方的米,籼米是南方的米。 |
B.晚稻的食味通常要胜过早稻、中稻。 |
C.划分精米和糙米的标准是外形差异。 |
D.消费者的选择令企业蒙受很大损失。 |
这是一张市场上某品牌大米的营养成分表,请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一下精细加工对这款大米营养成分可能造成的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之美
[法]雷·德·古尔蒙
有人问19世纪最独特的发现是什么,也许该回答:是海之美。
这绿或蓝的水,其波浪是微笑或愤怒,这金黄的沙的平原,这灰或黄的峭壁,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存在,然而没有人看一眼。在一片令人感觉欣喜直至陶醉的景象面前,昨日人们的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人们远非追寻海景,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危险或丑陋避之唯恐不及。在法国的海岸上,所有旧日的村庄都距海甚远;在滨海城市里,所有旧日的房屋都背朝大海。甚至水手们和渔民们一旦不需要大海,也远远地离开它。至于陆地上的人,他们是怀着恐惧接近大海的。直到1850年,圣米歇尔山还被认为差不多只能用于关押囚犯:人们只把恐其逃逸的人送去。
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景被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喜爱,被感觉?这很难说得准确。对大海的兴趣高涨于第二帝国治下,因为有了铁路。不过,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①总之,是拜伦和夏多布里昂创造了欧洲的海滩并把人送去。在圣马洛,格朗贝岛的绝壁上有夏多布里昂的坟墓,象征着我们感觉的这种演变。他理应长眠于此,没有他,法兰西的海岸也许至今还只有渔夫和鸟雀光顾。
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他们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勒哈佛尔,从悬崖上投进大海。这是对待狂犬病的“良方”,德·塞维尼夫人说过,她的一位女友就这样被推入大海。无疑,一个健康的人若想自己进入这可怕的水中洗一个澡,就会被当作疯子,至少也是近乎傻。这个时期,人只有疯了,才会到海里去。在德·塞维尼夫人的思想里,海的概念是和一种最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敢于在海滨度夏、在靠近海浪的地方修建别墅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他肯定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一种勇敢的精神。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写他的历史,也许诗人还会歌颂他,就像贺拉斯歌颂第一位航海者一样。
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何以变化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快乐。真的承认,人类的感觉是听命于时髦的。不过,一种曲调如果老了的话,它也并不完全就长眠不醒。感觉实现了一种不可能终结的征服,它并吞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将永远地占有其大部分领土。对海景的兴趣有可能不再大增,甚至还有可能略微下降,但绝不会消失。②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无疑,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像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人,一旦听见了她的声音,他就身不由己地服从。
大海对过去世世代代的人来说,是冷漠的或者敌对的;在某些人今日对它的喜悦之情中,仍有一些过往的影响。 一个失了根的人或者一个漂泊的人,一直生活在海边,他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海滩和波浪的吸引。也许,如果不曾失了根,他会无动于衷地看那一片他虔诚静观的风景。有些美的景色,当人是其创造者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品位,必须走出来,站得远一些,才能真正地体会其魅力。
故大海使我们愉悦的原因不出下面两端:或者这在我们的感觉中是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或者这是一种远古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内心深处重新萌发的返祖性的古老回忆。
当大海不为人知的时候,当大海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仍然是美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19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海的态度是什么?
答: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句①、句②的含义。
(1)句①:
(2)句②:第4段中列举德·塞维尼夫人的女友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结合本文内容,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中的“恐惧”和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的含义有何不同。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李锐《看海》)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张峪铭
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9期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作者认为现代许多人难以宁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类人的思想走进了什么样的误区?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特色。试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