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丑  兵
莫言
①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王三社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②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狗”排长。
③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我们排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我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随口揶揄他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这些话引得在一旁的战士们哈哈大笑。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茬说:“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④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
⑤后来,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到生产组喂猪去了。
⑥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到白热化程度,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⑦动员大会之后,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人还咬破指头写了血书。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说实话,我很恼火。
⑧晚上,支委会正式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会开到半截,丑兵闯了进来。
⑨指导员疑惑地笑着问:“王三社同志,你?”
⑩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想上前线。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是个人,中国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⑫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房子走去——他单独睡在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⑬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
⑭他沉吟了半晌:“副连长,我这次是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的,不打出个样子来,我不活着回来。
⑮“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 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
⑯“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⑰他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把手稿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支悠扬的歌子唱起来,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⑱“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
⑲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⑳几个月后,和丑兵一块上去的战友纷纷来了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㉑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很重视,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㉒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写道:……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被人背着慢慢向前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㉓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前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分析以下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2)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
起初被人叫“老卡”,丑兵很受打击,后来他却自称“老卡”,对此,你如何解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
陈卓琳
①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弃的。
②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他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他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
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④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但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梵高拒绝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比尔·盖茨放弃了哈佛学位,却创造了微软公司的神话;刘翔放弃了跳高,成为了110米栏名将。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⑤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丢掉爱情,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⑥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生机勃勃。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被束缚致死。
⑦放弃有痛,宛如壮士断臂,但放弃将给你一个更美好的开端。放弃已不再爱你的恋人,你会多一个朋友,苦苦纠缠,你就多一个仇人。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阴影,你的眼睛里满是和平阳光、鸟语花香。放弃是一种明智,一种宽容。当然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悲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⑧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撞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暗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⑨记住,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
(选自《智慧背囊》)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表达效果。
揣摩语言。根据要求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划线词有何作用?)
(2)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下面这段话选自《〈呐喊〉自序》,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
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
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上面这段文字提及“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
便回忆了有关往事,该文的题目是《》。
(2)请结合《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谈谈《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文给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⑴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⑶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⑷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⑸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⑹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⑺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⑻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⑼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迭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⑽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作者迟子建)
作者是在弗拉基米尔的教堂里获得感悟,可为什么要写去往其他教堂时的观感?(4分)
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请概括壁画的特点并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3分)
作者从哪些方面细致刻画了老妇人清扫烛油的形象,请说说这样刻画有什么好处。 (3分)
作者希望列宾画下这扫烛油的老妇人,却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这画面是“辛酸而又喜悦”的呢?(2分)
说说文章第⑿自然段中,两处“永恒的光明”分别指什么。(2分)
文章末段“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的作用(3分)

下面的文字选自一些研究者的评述,请阅读并完成下面题目。
冯为民:《藤野先生》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尤其是开篇的长段,写在东京的见闻,讽刺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状,似和文章的主题关联不大,却很能反映鲁迅先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也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祖国的种种复杂心绪,都包容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可见,鲁迅先生写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实质上也是与下文写藤野先生的朴素而又高尚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鲁迅胸怀救国救民远大志向形成对比。开篇的长段很有深意,对深化文章的主题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从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祝宇红:散文的结构,是不能机械地搞总分总、分总分、铺垫——升华之类公式的。读散文重要的是把握其内在的情绪结构、思想逻辑。成功的散文在此都各有特色。就拿《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它的内在结构就是“做戏——做事——做人”。A开篇的长段就是对做戏的讽刺。许多人打着救国维新的幌子到外国来留学,说起来是新派人物,其实不过是在做戏。鲁迅对中国人习惯做戏这一点可谓深恶痛绝,并把它看做是国民劣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B鲁迅自己不想做戏,他想沉下来扎扎实实做点事。藤野先生正是一个做事的榜样,这种认真尤其体现在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异国的受歧视的留学生也是一视同仁。所以这种认真是无条件的,是人格层面的。C后加之“幻灯片”事件的刺激,正反对比让鲁迅醒悟,要想认真做事,非有首先好好做人,启蒙人民的精神,重塑民族的人格、灵魂。D我觉得“做戏——做事——做人”才是这篇散文独特的情绪、思想脉络所在。
……
读《藤野先生》会发现开篇写的竟然不是藤野,却是清国留学生,在存疑之时,不免多加研究。请根据以上的评论概括出《藤野先生》写“清国留学生”的几点缘由。 (3分)
祝宇红认为“成功的散文在此都各有特色。”请说说加点字“此”指什么?请根据这一观点说说《藤野先生》在“此”有何特色。 (2分)
下面是与祝宇红的论述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你将材料填入文中ABCD中合适的一处,并说说你如此安排的理由。
鲁迅先生在《新的女将》中即提到:日本人“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不像中国人,把“做戏”当做“做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选自《苏州园林》)
(二)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作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古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他们作了定位,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
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园林的水原本是寂静的,水面虽静,但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遍览苏州园林,象沧浪亭那样,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见。更多的园林,都是将园中之水当作了创作主体。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应而成趣。
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把握了水体风景的性格特征,网师园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至于面积扩大的拙政园,由于设置了岛屿、桥梁之类,不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而且也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
(选自《苏园六记·分水裁山》)
第(二)段中划线句介绍苏州园林之“山”时说“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石”因何能成“山”的代称?请简要阐述原因。 (3分)
请说说第(二)段选文中划线字“仅”的表达作用。(2分)
(一)(二)两段文字都介绍了苏州园林“理水”的特点,其共同点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国)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习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习惯。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我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我们个个身强体壮。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他看上去显得太平和了,唯其太平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我很好。那真是休息。就那么回事。去睡觉吧,孩子。”夜已深。屋外街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我赤脚走到厨房间。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我说。
“啊,儿子。”他说。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我找不到水龙头。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我慢慢地喝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习惯光亮。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我想我明白了。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天已晚,顾客散尽,而父亲也打开了盹。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有删改)
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