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射毙数人,乃脱。擢阁门祗候。俊置靖胜军,以密统之。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陷扬州,士民随乘舆渡江,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苗傅之变,破赤心军于临平。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江、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军。平张莽荡,寻诏入卫。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密乃引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①定之耳。”守忠用其计,明降。进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军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军用,诏奖之。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拊:通“抚”。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累功:多次立功。 |
| B.金兵陷扬州陷:攻破。 |
| C.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方略:策略。 |
|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致仕:出任做官。 |
对下列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
| B.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
| C.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
| 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讨伐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射击,连续射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
|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设置军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在之后的几年,赵密因军功多次被提升。 |
|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绍兴二年,敌军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军识破并趁夜色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军。 |
|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
| B.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
|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
| 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 B.朝济而夕设版焉 |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
|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
|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
|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D.且焉置土石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
|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
|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
|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
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 |
|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
| C.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禁止:禁则停止。 |
| D.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其迹而大治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
| B.①恩施甚厚而约誓明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C.①相率以孝弟②移船相近邀相见 |
| D.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相如持壁却立,睨柱,欲以击柱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
| B.韩延寿崇尚礼仪,爱好古代教化,每至一处就聘请当地贤士,以礼待人,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
|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
| D.韩延寿能接纳规劝并知错能改。他对于自己错降罪于骑吏一事诚恳认错并重用了直言规劝自己的门吏。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
(2)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典:典籍 |
| 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苦:艰苦 |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
|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
|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指皇帝。 |
| B.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
|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 |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图穷而匕首见 |
| B.(秦王)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 C.使毕使于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可能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
| B.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
| C.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
| D.作者只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荆轲的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
断句翻译:
(1)翻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请为划线句用“/”断句并翻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 B.越国以鄙(边邑)远 |
|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D.以为得之矣 |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 B.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
| C.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 D.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
E.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翻译下列句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给下列文言断句。(3分)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