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
|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
|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
|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
“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论的可能是()
| A.分封制 | B.三公九卿制 | C.三省六部制 | D.内阁制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宗法制 | D.三省六部制 |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
“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 A.①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④ |
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 A.是自相矛盾的 |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