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为左台侍御史,以蹦鸷为治,所居人吏畏詟,呼为“皂雕”。迁大理正,尝奏言:“法令者,人之堤防,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遂上所著《应正论》以见志,因规帝失。
又言:“刑赏二柄,惟人主操之。故曰:‘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严者,非凝网重罚,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曰:‘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曰:‘王,陛下爱子,请赦之。’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设刺史监郡,于天下剧州置都督,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兼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帝幸东都,诏留守京师。
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与左右屯营官谋反,自称光帝,夜犯长乐门,入宫城,将杀志愔,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
B.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
C.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
D.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志愔执法刚正,众人颇有畏惧。他是进士出身,曾任职御史台,官员都怕他,给他起了外号,在下属官吏眼中,他严厉刚猛,如皂雕一般。 |
B.王志愔借古人之例,劝诫当朝国君。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同情因宽恕自己外甥而感到无奈的汉武帝,赞美了不徇私情、拒绝杨素之请的隋文帝。 |
C.王志愔上书皇帝,论述执法原则。他提出,要想约束大众,就必须制定法律;他认为,赏罚大权,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强调从严执法。 |
D.王志愔深受信任,出任多地长官。他平时威望甚高,无论到何地任职,都要打击奸诈分子,维护令行禁止的局面,把地方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
(2)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谭”,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宽趣尉出捕趣:催促
B. 募索为蛊者穷治穷:彻底
C. 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交:交结
D. 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像:立……的塑像
9. 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 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 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2)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一老贾,生平以知音自负,少有可其意者。闻唱,方困卧,即起而据床颦眉,愁第五句最难,或无下落;已而转折放顿,如贾之素所操习者。乃跳身于地,回视几上有白银十两,青蚨千孔,色绢二端,以一盘盛之,双手扶于顶上,膝行至全所,称:“祖翁,某年已垂死,始闻此音,愿以微物将敬。”——贾非丰裕者——全以此名闻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锁,一王明,皆兖人也,亦能传其妙。人每有从之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
(明•李开先《词谑》)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平以知音自负知音:知已朋友 |
B.少有可其意者可:合宜,适合。 |
C.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盖: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
D.词则心口相应也相应:互相应和,此指配合得很好。 |
与文中“教必以昏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 B.若以目视香 |
C.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一老贾”的行为是从侧面烘托周全演唱技艺的精湛的。 |
B.周全正是在“老贾”的启发和重金激励下,刻苦练习,而达到艺术巅峰的。 |
C.后一自然段属正面叙述,表现他因人施教及传艺方法的创造性。 |
D.本文以简练的语言、朴实的文笔,表现了周全技艺的高超及授徒方法的独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昭宪皇太后大渐②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矧(shěn):况且 。②大渐:病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欲除某人为某官除:封授 | B.卒可其奏可:同意 |
C.中外表疏疏:陈述 | D.左右争倾之倾:倾轧、排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①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C.①必投之壶中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 |
D.①帝怒,裂其奏投诸地 |
②其孰能讥之乎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曾经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奏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
C.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言下有推荐皇弟作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很重视他的话。 |
D.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先后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吕余庆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环,字叔循。其父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B.因访一元家所在蒙故业,因遗策 |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