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近年,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模式新颖、高效服务、专业辅导、资源集聚、运营顺畅的众创空间,形成了“孵化+创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经济良性良好发展。
材料二:推动大众创新,要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政策。全国人大成立60年来,在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陆续制定和修订了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2014年4月至5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专利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11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听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专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汇报;11月至12月,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继批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材料三: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形势,教育部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在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方面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的?
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
(2)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资料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天堂伞业集团不断给十分古老的传统产品(伞)赋予新的功能,把一个小产品做出了一个大产业。前今年他们敏感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紫外线增强这一新闻中意识到,防紫外线产品是个大市场。于是集团及时组织国内专家、技术人员研发出获国家专利的防紫外线系列伞新产品。产品一问世,就俏销国内、国际市场。小小天堂伞,撑到了全世界。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杭州“天堂伞”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资料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材料:河北省沙河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地下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该市就提出“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发展思路。经过近20多年的开发,当地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源恶化。近年来,该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认识,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该市又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
材料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去年洪灾过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