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
|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
|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
|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
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
|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傩戏 |
“梨园”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云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 A.元曲 | B.乐舞 |
| C.杂剧 | D.京剧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 B.重理论 |
| C.重民众 | D.重实验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
| 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 D.人的是非善恶自固有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