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
|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
| 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 C.社会政局动荡 | D.“百家争鸣”的出现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 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
| 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 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①在皇宫内办公②按才德标准遴选③多为临时差遣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院事”包括()
| A.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 | B.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
| C.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 | D.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 | 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 |
| 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 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