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的大国,两国的历史都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危机来临】
材料一:1925——1934年失业率变化图
【解决危机】
材料二:
【战后表现】
材料三:2015年9月24日晚,德国驻华大使馆举行了盛大的“德国国庆日暨两德统一25周年” 庆祝活动。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战后,德国反省历史,外交重点放在和邻国重新建立信任、实现和解上,让德国融入欧洲。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赢得了东欧国家和犹太人的谅解,时至今日,德国的对外政策乃至整个政策,仍然深深植根于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德国的统一进一步增强了欧洲的实力,使得欧洲一体化达到新的阶段,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钓鱼岛国有化……安倍晋三不遗余力地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或解禁集体自卫权,出台新安保法案,实际是对邻国的一次次伤害,何尝会得到谅解呢。世人说:勃兰特跪下了,但德国人站起来了;安倍晋三站起来了,但日本倒下了。
————中华网
(1)材料一中高失业率形成和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2)材料二中德日两国如何解决危机的?
(3)历史上德国的分裂和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指出战后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5)材料三中“欧洲一体化达到新的阶段”指的是什么组织的成立?它的成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材料三中德日两国领导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有何不同?
(12分)科技革命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使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政治结构”是什么?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
材料二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汽车跑起了,飞机飞起来了。
——川教版《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哪次科技革命中?让汽车跑起来的动力机是什么?
材料三一是酝酿已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战后勃然兴起,为生产力的革命性突飞猛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把生产力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这场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类得到调整从而焕发出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误时的迷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1)据材料一,哪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对我国影响最大?试分析出现材料一这种情况的原因。
材料二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2)据材料二,归纳社会主义探索经历曲折发展过程的原因。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失误有哪些?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从大英帝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顺势而动,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新问题是,由于法国进攻的危险已消除,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精神正在不断增强。另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府在获得巨大的新殖民地以后,决定加紧对帝国组织的控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革命》
材料二马克思说: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四1980年,里根上台后实行 “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面临着哪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种制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战争的爆发证明两种制度不能“和平共处”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所提到的八年前的“恐惧”是指什么?试说明他采取的行动及其特点。
(4)据材料四归纳出里根的施政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
请回答:(1)据材料,四大发明除材料中提到的外,还包括哪一项?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请回答:(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依据。
材料三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未能幸免。在欧美开拓世界市场的潮流中,他们各自开启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各发端于哪一历史事件?二者在各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