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四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⑴据材料一,为了有效地进行土地改革,国家颁布一部重要文件,名称是什么?土地改革在何时基本完成?
⑵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⑶材料三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⑷据材料四,歌谣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1分)
⑸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写出两项即可)

阅读材料: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说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吗?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什么?
(3)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简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轼:《栾城集》
回答:
(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说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事件做一简要评价。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之口?
(2)他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
(2)古人认为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的“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