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的体型
李登建
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手指头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十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吓人。今年冬天父亲到我这里住了两个月,晚上给他倒洗脚水时我发现,他的脚板竟也里凸外拐,脚趾变了形……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压?那年我在邻居家见过老槐大叔制作车边,把槐木解成一根根二寸厚的木条,放在谷糠火上熏烤,到木条滋滋冒油的火候,光着膀子的老槐大叔抓住木条两头,使劲往怀里窝。随着他绷得紧紧的三角肌上慢慢渗出细汗珠儿,槐木的细胞组织一点点遭到破坏,一根笔直的木条硬硬地窝出了弧度,再不能复原。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类似这样的一种力量扭曲了的。
远离了他的村庄,整天一个人困在我为他收拾的小屋里,父亲非常寂寞。神情呆滞,步履蹒跚,对什么都索然无味,连电视都懒得看,吃了饭就缩进沙发,一动不动地熬光阴,像一团暗灰。父亲有时实在憋不住,见我有闲空,就说他早年经历的事儿,说得津津有味,像一头老牛在倒嚼。从这里我了解了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爷爷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后来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是老槐叔的二哥二柏。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二柏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父亲和二柏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就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两捆草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我记得有一年打棉柴,一上午夹完了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父子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有删改)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的扁担?
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请举出本文最突出的两种写作手法并加以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
小鸟,你好陆星儿
①车子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
②华山路、常熟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
③住院一个月,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以前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如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进入了我的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己笼着一层鲜润的新叶,油嫩油嫩的,嫌得像婴儿的心,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遥自民的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④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金黄花瓣,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是一股生命的力量。
⑤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舍丝毫尘浮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就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
⑥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斜着飞下,雀跃地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叮咚”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 —— 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过滤一切。我的心也顿时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
⑦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
⑧过去的日子里,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熟视无睹,根本不可能留意这些花花草草,与听而不闻的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有了“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只有清虚静定,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发现“新叶”、“小花”和宛转的“鸟叫”,体会“空”与“净”的境界,并领会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
⑨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阴,对草丛里被我看到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是它们带给我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美妙。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能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吧。
⑩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面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自己病后初愈,“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这里的“眼光”,不仅指看待外物的视角,也指一种感受、一种心境和一种态度。
B.作者从小鸟“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感悟到面对世界的嘈杂、生活的灾难时应保持坦然和平静。
C.“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一句中,“复活”加了引号,目的只是强调自然万物的新生给了作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D.本文用娓娓的语调述说着作者在这次生命休整中所获得的惊奇和快乐,告诫人们要懂得感恩,要关爱自然,珍爱生命。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从眼前景物的鲜嫩、清纯到心灵的“空”与“净”,由实到虚,形神一体,文意隽永。
18.怎样理解“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中“空了、净了”的含义?(3分)
19.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小鸟,你好”为题,有什么妙处?(5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事实上,这位教授所说的“蝴蝶效应”在数学上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
什么是混沌理论呢?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如图所示,在一个10cm左右长的长条形面团上,离其中一端约3cm处嵌入一颗细钢珠。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100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你会发现尽管小钢珠的初始位置几乎完全相同,但折叠100次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只要最初的位置存在一极微小差异,则最终的位置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一个确定的操作过程,最后却得到几乎随机的结果。这样一种现象,其背后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混沌理讼。
也就是说,初始的量发生小小的变化,经过反复叠代以后,就得到了惊人的放大效果,从而彻底改变结果。这就像开始所说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造成一场龙卷风一样。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带动其它蝴蝶也扇动翅膀,从而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实际上,混沌效应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专业及领域。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一个小小的钉子的丢失竟然带来了整个帝国的灭亡,这个结果丝毫不亚于蝴蝶翅膀的扇动造成一场跑风的’蝴蝶效应’。本文开头提到的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嗖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跑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两者都告诫人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因为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甚至使事物发生质变。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

A.洛伦兹教授有关“蝴蝶效应”的惊人之语,形象地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
B.“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可以用数学上的“混沌理论”进行解释。
C.正因为存在着“蝴蝶效应”,所以人类根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
D.古训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的“面团与钢珠”实验,证明了系统最初条件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B.混沌理论启迪我们,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注意了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防止混沌现象所带来的灾难发生。
C.洛伦兹在长期天气预报实验中发现:对初始数据所做的细微改变,会使数月后的天气状况预报的结果发生巨大的变化。
D.研究混沌,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也就是要透过事物“表观上”的混乱无序,发现其深层次的特殊运动规律。

判断生活中某一现象是不是“蝴蝶效应”的依据是什么?统观全文,分条概括。(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摇滚乐最早出现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它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一九五五年,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在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以后,创作了一首题为《整日摇摆》的歌曲,令数千万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②与中国流行音乐早期发展的进程相类似的是,俄罗斯摇滚乐最初是通过“走私”的方式传入的。当时的苏联官方认为,摇滚乐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生活, 是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的体现。因此,拒绝进口一切来自欧美国家的摇滚乐唱片。不少音乐爱好者经常在苏德边境从一些走私商人那里购得磁带和黑胶唱片。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青年,在接过传统的行吟接力棒以后,在欧美摇滚音乐的刺激下,着意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
③综观俄罗斯摇滚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性质,这或许与该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有关。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结合了美国摇滚、俄罗斯传统谣曲、拉丁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然后,加入重金属和朋克的思想,由此形成了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摇滚诗。于是,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其中混杂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元素。诗人们以最为大众化的方式传播前卫、先锋的精神,表达他们对既存的规范、制度和秩序的反叛,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意义世界的呼唤。
④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摇滚歌手大多出身于底层,不少人原本就是流浪汉、无产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厌恶。而俄罗斯接受摇滚的最早一批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理工科院校,个别人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在反文化、反机械文明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和理性特征,避免了因彻底的颓废行为而造成的非理性、偏激、极端和虚无,从而以一种略显折中的方式告诉人们,摇滚并不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更不是无意义的噪音。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悖论式的糅合,那些粗犷的嚎叫在呼唤强力的缝隙中也间或夹杂了哀婉的叹息,一些失望的怨诉和讽喻依然保存了终极的希望。(《天堂只是狗的吠叫》节选)
关于摇滚乐的诞生,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得名与一首题目叫《整日摇摆》的歌曲有关。
B.摇滚乐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诞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C.为摇滚乐的诞生开创先河的是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
D.摇滚乐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关系最密切。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化思想的差异,摇滚乐最早遭到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官方的抵制。
B.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思想,有着一种反叛精神。
C.为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俄罗斯青年着意背叛俄罗斯诗歌的行吟传统。
D.可能是因为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影响,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

以下各项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摇滚乐和中国流行音乐,最早都是以“走私”的方式从外民族传入的。
B.任何外来文化在传入本民族之后,都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烙印。
C.无论是哪个国家,所有的摇滚乐歌手都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无比厌恶。
D.摇滚乐里固然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但也有终极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C.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言诗与楚辞体
赵敏俐教授认为:从音乐上讲,《山鬼》是楚歌,《今有人》则属于相和歌;从节奏上讲,楚辞体是二分节奏的诗歌,七言诗是三分节奏的诗歌;因而后者不可能是从前者演变而成。此观点极具代表性。
其实论证楚歌与相和歌的传承,只能说明两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并不能证明七言诗源于楚辞,最核心的问题是楚辞与七言诗的音乐节奏问题。勿庸讳言,楚辞体的主要句式是二分节奏,七言诗乃三分节奏,但在与音乐配合的实际运用中,二分节奏的楚辞体通过调节,其节拍与三分节奏的七言诗是可能相一致的。节奏和节拍虽有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妨仍以《山鬼》中的两个句子为例:“被薜荔兮/带女罗”、“辛夷车兮/结桂旗”,虽是二分节奏,如果按演唱诵读的节拍,则可分为“被/薜荔兮/带女罗”、“辛夷/车兮/结桂旗”,它们与《今有人》中改写的相应七言诗句“被服/薜荔/带女罗”、“辛夷/车驾/结桂旗”,在节拍上完全一样。
赵敏俐教授认为,要把楚辞体的句式变成七言诗句,就必须把原诗中前面那个三字结构
变成两个二字结构,从而达到把原来的二分节奏结构变成三分节奏结构的目的,亦即由二分节奏的“○○○兮○○○”变成三分节奏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如果仅仅因为在楚辞体句式转变为七言诗句时,新增的词语大多不会出现在原来兮字的位置上,而要更换位置,便断定“从楚辞体中是不可能自然演变出七言诗来”,那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二分节奏的“九歌”句型向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的转化,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如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山鬼》“辛夷车兮结桂旗”在《今有人》中置换为“辛夷车驾结桂旗”。其二如汉武帝时唐山夫人所作《房中乐》为楚声,第六章中的“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乃由楚辞体“大海荡兮水所归,高贤愉兮民所怀”改造而成:《山鬼》中的“东风飘兮神灵雨”在《今有人》中改换为“东风飘摇神灵雨”。其三如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的一首“楚歌”:“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山鬼》中的“子慕予兮善窈窕”,在《今有人》中变为“子恋慕予善窈窕”,“云容容兮而在下”变为“云何容容而在下”。
显然,“欲往从之梁父艰”与“欲往从兮梁父艰”、“东风飘摇神灵雨”与“东风飘兮神灵雨”,语言组构方式相类,在诵读或演唱的节拍上也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说,楚辞体的“九歌”句型,通过前两种途径转变成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是在中国古代韵文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演变,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第三种情况出现,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兮”字去掉后,适应句式结构改变之内在需求而形成的张力所致。这种张力要求作者充分地运用灵活的修辞策略,在最适合的位置增添一个语言要素,以方便地改造并构筑一个三分节奏的七言结构。——选自《光明日报》2008、12、2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赵敏俐教授观点的一项是( )

A.《山鬼》是二分节奏的诗歌,而《今有人》则是三分节奏的诗歌。
B.楚辞体句式变成七言诗句关键是把“兮”和前面的三字结构变成两个二字结构。
C.即使楚歌与相和歌有传承关系,也不能证明七言诗与楚辞有渊源关系。
D.楚辞体不能自然演变出七言诗的主要原因,是新增的词语大多不出现在“兮”字的位置上。

对楚辞体句式向七言诗句转化情形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接将句中的“兮”字置换成有实际意义的词。
B.去掉“兮”字,将“兮”前的实词重叠。
C.去掉“兮”字后,在原诗“兮”字之前的某个位置增添一个字。
D.为了改造并构筑一个三分节奏的七言结构,新增词语往往需要很大的张力。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证明七言诗源于楚辞,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证明二者在音乐节奏上有联系。
B.二分节奏的楚辞体在与音乐配合的实际运用中,也可能会出现与七言诗一样的节拍。
C.认为相和歌不是从楚歌演变而成的人很多,但其理由却很难令人信服。
D.楚辞体句型在转变成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时,新增词不出现在“兮”字位置是为了修辞的需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