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摇滚乐最早出现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它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一九五五年,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在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以后,创作了一首题为《整日摇摆》的歌曲,令数千万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②与中国流行音乐早期发展的进程相类似的是,俄罗斯摇滚乐最初是通过“走私”的方式传入的。当时的苏联官方认为,摇滚乐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生活, 是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的体现。因此,拒绝进口一切来自欧美国家的摇滚乐唱片。不少音乐爱好者经常在苏德边境从一些走私商人那里购得磁带和黑胶唱片。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青年,在接过传统的行吟接力棒以后,在欧美摇滚音乐的刺激下,着意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
③综观俄罗斯摇滚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性质,这或许与该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有关。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结合了美国摇滚、俄罗斯传统谣曲、拉丁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然后,加入重金属和朋克的思想,由此形成了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摇滚诗。于是,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其中混杂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元素。诗人们以最为大众化的方式传播前卫、先锋的精神,表达他们对既存的规范、制度和秩序的反叛,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意义世界的呼唤。
④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摇滚歌手大多出身于底层,不少人原本就是流浪汉、无产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厌恶。而俄罗斯接受摇滚的最早一批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理工科院校,个别人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在反文化、反机械文明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和理性特征,避免了因彻底的颓废行为而造成的非理性、偏激、极端和虚无,从而以一种略显折中的方式告诉人们,摇滚并不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更不是无意义的噪音。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悖论式的糅合,那些粗犷的嚎叫在呼唤强力的缝隙中也间或夹杂了哀婉的叹息,一些失望的怨诉和讽喻依然保存了终极的希望。(《天堂只是狗的吠叫》节选)关于摇滚乐的诞生,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得名与一首题目叫《整日摇摆》的歌曲有关。 |
B.摇滚乐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诞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
C.为摇滚乐的诞生开创先河的是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 |
D.摇滚乐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关系最密切。 |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化思想的差异,摇滚乐最早遭到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官方的抵制。 |
B.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思想,有着一种反叛精神。 |
C.为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俄罗斯青年着意背叛俄罗斯诗歌的行吟传统。 |
D.可能是因为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影响,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 |
以下各项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摇滚乐和中国流行音乐,最早都是以“走私”的方式从外民族传入的。 |
B.任何外来文化在传入本民族之后,都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烙印。 |
C.无论是哪个国家,所有的摇滚乐歌手都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无比厌恶。 |
D.摇滚乐里固然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但也有终极的希望。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4分)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①),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②),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钱钟书《窗》)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阳光是暗淡的②风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 |
B.①阳光是暗淡的②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 |
C.①到处是阳光②风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 |
D.①到处是阳光②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 |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2分)
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而贝多芬所做到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子,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对上面文段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创造乐式带来感官的享受,也在于表达出感情。 |
B.贝多芬会有出洋相或格调不高的行为,以致别的音乐家把他当做疯子。 |
C.贝多芬音乐里蕴含的激情达到思想高度,远超于带来感官享受的激情。 |
D.贝多芬既能设计出好乐式,又能根据感情的需要突破旧有乐式的限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文章的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联系全文,解释“飞翔”一词的含义。
作者认为庄子之外的诸子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简要概括。
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本文读来充满意趣,这得力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请举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0日,有删改)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最早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
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
E、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