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故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冷笑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
第一自然段画线句中的“美丽悲哀”如何理解?
从全文看,作者详细叙述《浮士德》一书拍卖的经过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文章题为《浮士德小插曲》,别有深意,请从字面和深层两方面分析这个标题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理论的创建离不开的两大基石,其一是科学实验或科学观察,其二是模型的构建。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与其他无限多个事物构成关系,所以要研究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就需要同时处理无限个关系,换言之,等同于处理一个关于该事物的无穷元函数。由于生理的限制,人脑是无法处理无穷元函数的,所以人们只好使用模型来代替所研究的对象,比如质点、刚体等等。模型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化而抽象出来的,即只抽取几个关键因素,把非关键的因素一概忽略掉。因此,科学一诞生,就带有自身无法避免的近似性,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似性问题。其实,不用无穷元函数,即使是三元二阶偏微分方程也几乎无法处理。
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上。以库仑定律为例,首先,没有人能加工出绝对圆的金属球,再加之测距仪器、电量计和测力计的精度限制,故r,Q和F无法得出准确值。仅凭这些,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实验定律也是近似关系。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当它战胜已有理论权威而成为新权威时,它也同样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一切科学理论都跳不出这个周期律,那种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判据是荒谬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爱因斯坦体系将永远为牛顿体系所扼杀。
克罗内克和康托并无深仇大恨,然而当康托一有可能成为正牌教授的时候,克罗内克便愤怒地要干涉。用现在的话说,“堂堂的教授是康托这样的学术骗子可以混上的吗?”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克罗内克这样自诩正直的“科学警察”,所用的标准是当时的权威理论。他不知道任何一个理论都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并不是规律本身,又怎么能评价一个可能是逼近状况更好的新学说呢?
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这种逼近可分为同视觉逼近和不同视觉逼近。在同视觉逼近中,逼近程度好的意义更大;在不同视觉逼近中,不管逼近程度如何,同样有意义。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如果一个人连这两个道理都不懂,那就是说,他就不能理解科学是什么。因此,我产说商品有正牌,科学无正牌,商品领域可以有王海,科学领域不可能存在“王海”。谁能说爱因斯坦体系是“假冒伪劣”,而牛顿体系是真货?又有谁能说海森伯的矩阵力学是真货,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是“假冒伪劣”?
科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历史告诉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只应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并由实践去弃取。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行为都是荒唐的,都必将遏制科技的自主创新。
文中“这种逻辑”指的是()

A.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B.任何理论权威都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
C.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的判据。
D.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而只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可以见出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库仑定律就能证明这一点。
B.如果克罗内克知道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的话,他自诩为正直的“科学警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C.科学对规律的逼近,不管是同视觉逼近还是不同视觉逼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都反映科学家对科学规律的有益探求。
D.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所以科学鉴定的本质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而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求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最终是有可能解决近似性问题的。
B.如果一个人既懂得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又懂得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这两个道理,他就能理解科学了。
C.如果某项科学研究经过验收后发现“持之非故,言之成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并未构成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它是伪科学。
D.如果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能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不断地深入探索,这对科技自主创新是有促进作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性格和修养的关系,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决——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秉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的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1,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花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有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其空间效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看台是一个土红色的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鸟巢”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撑起“鸟巢”的铁骨钢筋的是一种叫做Q460的钢材。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它在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因此生产难度很大。这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Q460规格的钢材,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也是以前绝无仅有的。另外,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同时也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体育场内共设置十万个座席,这些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其中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坐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整个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它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同时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鸟巢”在建筑设计方面匠心独具之处的是 ()

A.体育场使用特殊材质的Q460钢架形成网格状的构架。
B.体育场外壳采用可形成漫反射且能够防水的气垫膜。
C.体育场以外部的钢灰色和内部的土红色为主要色调。
D.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鸟巢”在设计上追求独创性,所以没有一般体育场的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
B.因为“鸟巢”的外壳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所以称其“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
C.按照设计,在“鸟巢”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看比赛,效果都是一样的。
D.“鸟巢”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外部空间的利用,都出自建筑者的独特设计。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体育场的外观之所以设计成“鸟巢”造型,主要是为了追求其空间效果上的独创性,在技术层面则并无特别意义。
B.“鸟巢”的整体设计和内部构造都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符合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
C.“鸟巢”所具有的“戏剧性”和“震撼力”主要是来自于它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D.无论是作为体育场馆而言,还是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建筑而言,“鸟巢”都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委秘书、教科文组织理总干事伯纳尔日前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能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能既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

A.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B.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C.将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D.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继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海水变酸的速度。
B.目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很强,还有很大的潜力。
C.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D.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火星地球化
①现在的火星是一颗异常寒冷、充满敌意、遥远而又贫瘠的行星,其表面除了沙尘就是大块的石头。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大气温度极低,缺乏自由的氧和液态水,有毒气体的浓度却很高,辐射水平也高得致命,这些都使得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
②不过有证据表明,虽然现在的火星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北部海洋,有过大量的流水,还有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浓密的大气层。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是否能通过人工干预来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地球化”。
③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科学家提出,首先要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恢复火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恢复它的可居住状态,让陨击坑成为湖泊,让火星表面流水潺潺;然后是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种植花草树木,让荒芜、干燥的火星原野和山坡上鲜花遍地、绿树成荫,绿色植物制造出氧气,最终让地球移民在飘浮着白云的蔚蓝色火星天空下生活。
④科学家认为,火星与地球犹如“一母所生”,同宗同源,诞生的时间也相同,地球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可以反映火星的历史。在地球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明显不同的可居住条件:前寒武纪的居住条件和今天的居住条件。在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的含量很少,可供呼吸的氧含量更少,那是地球的原始大气。这样的大气不适于人类呼吸,但能满足当时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在今天,地球大气中有77%的氮、21%的氧,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成分只占2%。地球大气中的氮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气体,而氧则满足了人类的呼吸需求。
⑤如果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想象火星大气此后至少对植物和微生物来说是好的,犹如几十亿年前的地球大气那样。但是人类耐受二氧化碳的能力很低,如果人暴露在二氧化碳中,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因吸入高剂量的二氧化碳而头晕、不省人事甚至死亡。
⑥“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向火星移民,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增加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温度就可能需要几十年,而在这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从原文看,与“火星地球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

A.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
B.有证据表明,过去的火星曾经有过一个类似于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
C.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并且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D.在火星上先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再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的火星表面,环境非常恶劣,使得所有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面活动。
B.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满足了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
C.地球和火星的历史存在着联系,参照地球的历史有可能恢复火星的可居住状态。
D.人类有智慧改变火星的恶劣环境,但仅仅恢复火星的二氧化碳大气也会很困难。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寒武纪时期的原始大气并不适于人类呼吸,因此那时的地球上可以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但没有出现人类。
B.作为人类艰苦工作的结果,地球化后的火星环境会优于现有的地球环境,而且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及其威胁。
C.改造火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对可能的人类移民而言,火星大气中不能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
D.星际移民是“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这昭示了人类现有生存环境面临危险的巨大严重性和紧迫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