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门多萨对马尔克斯的访谈
马尔克斯:我是偶然开始写作的,也许只是为了向一位朋友表明,我这一代人是能够出作家的。从此,我就爱上了写作,而且欲罢不能;后来,我竟然认为,除了写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务能使我更加喜爱。
门多萨:对你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
马尔克斯:一个目睹的形象。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黑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之后写成的。
门多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马尔克斯: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
门多萨:写一部长篇小说,你要用很多时间吧?
马尔克斯:光是写,倒不用很长时间,那很快。《百年孤独》我不到两年就写完了。不过,在我坐在打字机旁动手之前,我花了十五六年来构思这部小说。
门多萨:海明威说过,对一个题材既不能仓促动笔,也不能搁置过久。一个故事装在脑袋里那么多年也不动笔写出来,你不着急吗?
马尔克斯:说实话,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的。而如果这种想法确实经得起考验,就像我写《百年孤独》想了十五年,写《家长的没落》想了十六年……
门多萨:咱们着重来谈谈写作技巧吧。在你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你能对我说说吗?
马尔克斯:首先,是我的外祖母。她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过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亲眼看到似的。我发现,她讲得沉着冷静,绘声绘色,使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百年孤独》的。
门多萨:那么是她使你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的吗?
马尔克斯:不是她,而是卡夫卡。我认为他是采用我外祖母的那种方法用德语来讲述故事的。我十七岁那年,读到了《变形记》,当时我认为自己准能成为一个作家。我看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一天早晨醒来居然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于是我就想:“原来能这么写呀。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门多萨:从文学创作和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除了卡夫卡之外,还有哪些作家对你产生过影响?
马尔克斯:海明威。
门多萨: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
马尔克斯: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但是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有句名言:他说,短篇小说仿佛一座冰山,应该以肉眼看不见的那个部分作基础。也就是说,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基础。是啊,海明威让人获益匪浅,他甚至告诉你如何去描写一只猫拐过一个街角。
门多萨:格林也教给你不少东西,我们有一次谈到了这一点。
马尔克斯:是的,格雷厄姆·格林确实教会了我如何探索热带的奥秘,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坏境作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兴致勃勃地读过富有观察力的哥抡布、皮卡弗达和西印度群岛编年史家的作品,我还读过戴着现代主义有色眼镜的萨尔戈里、康拉德和本世纪初拉丁美洲热带风俗作家从及其他许多人的作品,我发现,他们的观察和现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有些人只是罗列现象。而罗列的现象越多:眼光就越短浅;据我们所知,有的人则一味地雕词琢句,咬又嚼字。格雷厄姆·格林非常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文学问题:他精选了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客观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真正联系的材料。用这种办法,热带的奥秘可以提炼成腐烂的番石掩的芳香。
(节选自《番石榴飘香》,有删改)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小,外祖母给马尔克斯讲过许多她亲眼看到的故事,这种沉着冷静、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把故事写得真实可信。 |
B.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手法让马尔克斯发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写作方式,让他感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
C.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整篇小说的基础,这让马尔克斯获益匪浅。 |
D.因为萨尔戈里、康拉德等作家积累的材料太多,反而使他们难以选取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一些作品变成了现象的简单罗列。 |
下面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不能体现文中“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这句话的一项是 ( )
A.《枯枝败叶》开头描述某个大夫自杀后祖孙三代在为其收殓,其灵感源自作家层看到是一个老头儿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 |
B.《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成书原因是基于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一个焦虑不安的形象。 |
C.《百年孤独》里“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情节与小时候外祖父带马尔克斯去香蕉公司感受冰块的记忆有关。 |
D.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马尔克斯的头脑里酝酿了很久,三十年后他才动笔创作。 |
根据访谈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说说该访谈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9 分)
文艺精品与市场张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
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还是非叙事性作品。 |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
文学作品阅读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
舒晋瑜
若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来诠释,那么王安忆因其书写,可以说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上海的世俗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演绎出活色生香。
上海给王安忆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人自然要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上海恰恰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我的写作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辩证的关系。”《长恨歌》描写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人生;《富萍》关注的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新加坡人》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新贵;到了新作《天香》,她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直写到明朝灭亡,所写虽始自大家族,最后仍回归市井。
她把日常生活的精致繁杂表现到精妙,上海的气息由弄堂、流言,甚至由某个女人婀娜的步态弥漫开来。在王安忆看来,这沪上的清雅就杂在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而她的文字则在经历了华丽堆砌的繁复之后,亦回到这清雅的平白简洁,就像冯梦龙编辑整理的《挂枝儿》。
虽然写的是这琐细的市井生活,王安忆的笔下却时常透出她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在《遍地枭雄》中,书中人物目睹各地的变化,强势发展的痕迹仿佛在地上凿出一个个窟窿,满目疮痍。在小说集《乌托邦诗篇》中,王安忆写道,“我晓得这世界无论变到哪里去,人心总是古典的。” 她担心城市变化太急剧,担心人们对物质的抵抗力越来越弱。
而她,就距离这喧嚣与繁华咫尺之遥,安守宁静寂寞。她一向觉得写作是诉诸内心的,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曾经挂职到上海南市区文化局任局长助理,却只待了两个半天。在上海,她大概是最晚装电话的作家,从不上网。到现在,她仍然用笔写作,产量不是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多——每天只写一点儿。王安忆说,她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养蚕的小说。下乡时在安徽农村看到养蚕的情景,至今留在她记忆的深处。这或者也可被视作王安忆的创作写照: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始终严丝合缝地裹住自己,最终破茧而出。
她本来也不怎么喜欢太多的人关注自己,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让我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写。”她曾经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原始部落”形容自己缓慢的写作。恰如《天香》绵长遥远的由来,自有一种秩序隐藏在时间深处,想快也快不了。还是在很多年前,王安忆心生好奇地想去了解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于是,她跑到图书馆和藏书楼里翻检。她何尝不知网络检索的快捷?只是在她看来,到故纸堆里翻检固然缓慢,但这自会生出一种经历。
慢的写作追求与生活节奏,让王安忆的日子生出些许诗意。即使是到安徽农村插队时,在给母亲茹志鹃的信中,王安忆写到当时孤独无助又艰难的生活也是如此动人:“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
很多知名且成熟的作家,愿意划清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若以此区分,毫无疑问,王安忆要归到前者。可是她向来不排斥对畅销书优秀元素的吸纳,尤其喜欢推理小说。“生活的逻辑是很强大严密的,你必须掌握了逻辑才可能表现生活。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你要不断问自己,这是很严格的事情,这就是小说的想象力,推到多远就看你的想象力的能量。”过去,她曾经诚实地表示自己是“比较笨的写作者”,如果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经验过的事情,她很难去想象。即使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她最不满意的也是完全凭借想象的第一卷。可是到了纯粹信赖想象的《天香》里,她却渐入佳境,左右逢源。
每次见到王安忆,总见她头发挽在脑后,清清爽爽,说话简洁,语速很快,举手投足都是高雅的气质。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她,似乎不太容易亲近。而这在外人看来的疏离与冷静,掩盖了她丰富热忱的内心。在熟悉她的人眼中,王安忆是个坦率真实又细腻体贴的女人:她织好送给史铁生的毛衣,史铁生去世后,被妻子陈希米珍存着;她给病中的陈星儿送去自己熬的鱼片粥;陈世旭要买藤椅,她跑到家具店亲手一笔笔画下(不允许拍照 )寄给他……30年前,她在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遇到不会写的字便转过身问:“陈世旭,‘兔zǎi子’的‘zǎi’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
她让我想起她的《长恨歌》,“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说王安忆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
王安忆的“清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文章筛选信息。
“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一句有何动人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王安忆女士从不上网,用笔写作,在当下显得有些不合潮流,请你以其读者的身份写一段话,劝说其接受电脑,要求语言得体,字数50-80字(含标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三道人生试题
邱成立
上大学的第二年,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人生》。
开学第一天,第一次上《人生》课,李老师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他叫李毅然,和我们的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在这个学校教学已经十多年了。然后就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同学们听了都很奇怪,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怎么考试呢?
李老师笑眯眯地说:“说起来是考试,其实也就是个小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道题目。”李老师顿了顿,看大家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脸上又堆满了笑容,说:“下面我开始出题了。第一题,你们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听了李老师的话,很多同学愣住了,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数了数举手的人数;轻轻地点了点头,又说:“学校有四个门卫,每两人一班轮流看大门,谁能说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一下大家傻眼了。虽然大家经常从校门口出入,也知道这几个门卫分别是赵师傅、李师傅、王师傅、张师傅,可具体到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真说不出来。
李老师看大家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接着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反省自己?”这一问,所有的同学都低下了头。
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李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做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一个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才会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更不会尊重别人。当然,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第二题,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可以使自己宽厚。基石宽厚才能负重,人心宽厚才能做大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说到这里,李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两个字,“反省促人进步,有反省才会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一课使每一个同学终身难忘。
二十年后,全班同学在广州大酒店聚会。班长让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很快都说完了,最后,班长说话了:“同学们,大家在李老师这三道人生试题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想要的收获。我想再问大家两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回答出来?”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什么问题?快说吧!”
班长说:“李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帮助,谁能说出李老师叫什么名字?”大家听了,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上学的时候,成天李老师李老师地叫,是不能、也不敢叫李老师的名字的。毕业之后,一提起来还是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也没叫过李老师的名字。班长这一问,还真把大家难为住了。
班长看大家都不吱声了,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不知道李老师的名字,是因为我们都是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那么,有谁知道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大家听后,又一次沉默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知道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
班长的脸色严肃起来了:“同学们!我觉得人生的试题应该还有第四道,那就是: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有人说:人的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朋友,甜蜜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那么,选对老师呢?”
一个同学不假思索地说:“选对老师,智慧一生。”
“那么,我们该不该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呢?”班长的话音虽然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李老师“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B.“李老师看大家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这句话反映出李老师因为自己的问题难住学生而得意。 |
C.小说中李老师强调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
D.小说写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主要是为了批评同学们上课精力不集中。 |
E.“班长的话音虽然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表现了同学们受到的震动之小说一开头,李老师就作了自我介绍,这有何作用?
如何理解李老师说的“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
班长认为人生的试题还有第四道: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你同意吗?请联系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邵岭金久超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表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可能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群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表示将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
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
B.小观众会认为它成人化的台词“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
C.成人观众认为它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格调“低”了点儿。 |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他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
B.低幼的剧情加上如加长式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常开不败。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
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