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职能的变革 |
| B.宗教取代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
| C.宗教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 |
| D.西方人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宗教束缚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
|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
|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
| 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