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 B.墨家、儒家 | C.儒家、道家 | D.法家、道家 |
东晋社会政治黑暗,士大夫注重自我个性的追求,书法家王羲之曾为杜弘治的“国色天香”所倾倒:“此公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真神仙中人也”。为此他刻意仿效,自己也“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造成这种追求个性,注重自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士大夫
A.对儒家礼教的不满 | B.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C.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 D.对衣食享受的追求 |
自1972年以来,在甘肃嘉峪关一带魏晋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彩绘墓砖,这些墓砖描绘了生产劳动的画面,包括农作、畜牧、桑蚕、狞猎、商贸等内容。这些画像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当时嘉峪关一带()
A.社会经济异常繁荣 | B.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
C.农牧并举和谐发展 | D.不同文明形态共存融合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日:自初举拳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
C.科举考试的办法 |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